姚国秀十咏·圆山

道不见此山,指作太极图。
中宵挂明月,请看头上无。

作品评述

《姚国秀十咏·圆山》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作品。这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表达对山川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山峦景观,诗人称之为“圆山”。诗中提到,道不见此山,指作太极图。这句话意味着这座山的形状如同太极图一般,具有一种超越凡俗的气质。诗人用道来形容山,暗示了山的高远和深邃,以及山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

在深夜的时候,明亮的月光挂在圆山之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景象。然而,诗人在最后一句中指出,头顶上却看不到这座山。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并非亲身目睹这座山,而是通过想象和感受来描绘它。这种间接的观察方式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和超然性。

这首诗的译文和赏析如下:

圆山,道不见此山,指作太极图。
在黑夜中,明亮的月光挂在圆山之上,请看头上无。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山川景色的赞美,并通过太极图的隐喻,将山的形状与道的哲学相联系。诗中的意象独特,给人以超越现实的感觉。明亮的月光照耀下的圆山,仿佛是一幅超凡脱俗的画卷。诗人通过描绘这一美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意象和隐喻给人以启示,引发读者的思考。圆山象征着宇宙的奥秘和至高无上的道。太极图的引入,将山与哲学、宇宙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追求。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山的外貌,而是借助太极图的形象,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描绘山的壮丽和博大。

整首诗情感内敛而含蓄,通过意象的运用,将山川的壮美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索。这首诗的美在于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山的壮丽景色,还能体会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作者介绍

陈普(一二四四~一三一五),字尚德,号惧斋,福州宁德(今属福建)人。从会稽韩翼甫。宋亡,元三次辟爲本省教授,不起。隠居授徒,四方及门者岁数百人,学者称石堂先生。元成宗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应刘纯父聘,主云庄书院,熊禾留讲鳌峰。延祐二年卒,年七十二。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等。事见本集附录《石堂先生传》。 陈普诗,以明嘉靖十六年宁德知县程世鹏刻《石堂先生遗集》爲底本,酌校《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五五《石堂集》(简称四库本)。底本明显错字,径改。

诗词推荐

邈之不真,传之不神。得而无得,亲而无亲。体离微彻照之智,本盖载生成之仁。出一二三之数量,等千百亿之分身。用弥光也物中之眼,气专柔也主中之宾。

雨凉窗户好,佳木正阴阴。畎畎忧时念,乾坤济物心。引泉聊自照,移竹更亲临。尚想皇华使,风前拥鼻吟。

烦嚣何处可披襟,风节亭中散竹阴。地僻本无尘俗气,夜凉先见岁寒心。风传远笛情何限,月转长梢坐益深。安得题诗更明日,满墙挥翰学来禽。

七不有堪一不成,閒云自恨出山轻。柳枝骆马爱心断,莼菜鲈鱼归兴生。薄宦栖栖留泮水,故人渺渺隔台城。对床风雨何时卜,共翦青灯话以明。

寻幽觅胜到天台,触目风光剪剪开。欲问昙猷旧遗迹,千山排闼送青来。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浪游不到北,佳节日穹南。多谢栖鸾意,相期汎蚁酣。桃源迷去路,玉尘失清谈。寄语郑庄驿,难逃负约惭。

前日萌芽小于粟,今朝草树色已足。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新绿。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一师凭庙略,分阃佐元戎。势亚彤弓宠,时推金印雄。关山横代北,旌节壮河东。日转前茅影,春生细柳风。饮冰君命速,挥涕饯筵空。伫听阴山静,谁争万里功。

焰细灯将尽,声遥漏正长。老人秋向火,小女夜缝裳。菊悴篱经雨,萍销水得霜。今冬暖寒酒,先拟共君尝。

终夜寝衣冷,开门思曙光。空阶一丛叶,华室四邻霜。望阙觉天迥,忆山愁路荒。途中一留滞,双鬓飒然苍。

磊落多奇节,源流自父师。力扶举幡士,显拒卖珠儿。无复金瓯覆,空令玉钺悲。太常谁议谥,可不采吾诗。

一念惟余睡作魔,鸥閒不与世同波。迩来定力空诸妄,如以摩尼照浊河。

浊酒三杯三代醇,中閒滋味是人伦。世人毫末成胡越,要看家风我姓陈。

色轻花更艳,体弱香自永。玉质金作裳,山明风弄影。

少陵合与古诗班,不是诗家持论宽。风雅近来随世变,诗无可采不须官。

茅屋无金可满籯,湖边小艇却堪撑。纵无介甫鱼羹饭,也学东坡饱菜羹。

妾本邯郸未嫁时,容华倚翠人未知。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时逢大道无艰阻,君方游宦从陈汝。蕙楼独卧频度春,彩阁辞君几徂暑。三月垂杨蚕未眠,携笼结侣南陌边。道逢行子不相识,赠妾黄金买少年。妾家夫婿经离久,寸心誓与长相守。愿言行路莫多情,道妾贞心在人口。

杜门惟一静,夏日不知长。竹下小窗暗,灯前飞雨凉。棋低无对手,饮少信中肠。此意此时节,寻眠未用忙。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