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元萨都剌的《三益堂芙蓉》
拼音和注音
bān lián shí èr juǎn qīng bì , qiū shuǐ fú róng gé huà lá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秋水:(名)①秋天江湖里的水。②比喻女子的眼睛:望穿~。
十二:1.十分之二。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芙蓉:(名)①荷花的别称,也叫芙蕖:出水~。②落叶灌木。花供观赏。也叫木芙蓉。
水芙蓉:荷花的别名。详“[[水花]]”。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诗
斑帘十二卷轻碧,秋水芙蓉隔画阑。
绣扇摇风霞透影,锦袍弄月夜生寒。
湘魂翠袖留江浦,仙掌红云湿露盘。
只恐淮南霜信早,绛纱笼烛夜深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