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鸡童谣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作品评述

神鸡童谣翻译及注释

翻译
生了儿子用不着让他去学习知识,因为当今社会学会斗鸡走马这些娱乐手段,比读书还有用。
你看那贾家的小伙子,年龄刚十三岁,家中的富贵奢华连许多世家大族都远远不如。
贾昌技艺高超,能够号令群鸡,预期其中的胜负,他指挥斗鸡时身着绣着花纹的白色丝质衣衫,后面还跟着装饰华丽的乘舆。
贾昌的父亲在长安千里之外的泰山下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都有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注释
⑴神鸡童:唐玄宗时驯鸡小儿贾昌的绰号。事见唐陈鸿《东城老父传》。
⑵斗鸡走马:即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⑶贾家小儿:贾姓人家的孩子,即贾昌。
⑷令:让,使。金距:公鸡斗架,全靠脚上的角质硬距作武器。在距上安上金属套子,更利于格斗,就叫“金距”。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季郈之鸡。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杨伯峻注:“《说文》:‘距,鸡距也。’……即鸡跗跖骨后方所生之尖突起部,中有硬骨质之髓,外被角质鞘,故可为战斗之用。郈氏盖于鸡脚爪又加以薄金属所为假距。”期胜负:是必定获胜的意思。
⑸软舆(yú):即轿子。唐王建《宫词》之七五:“御前新赐紫罗襦,步步金阶上软舆。”
⑹持:奉侍。道:后作“导”,引导。挽:追悼死人。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

神鸡童谣鉴赏

  这首民谣写的是一个被人称为“神鸡童”的长安小儿贾昌的奇遇,但讽刺的对象则显然不光是贾昌。他毕竟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白罗绣衫随软舆”一句,此中有人,呼之欲出。原来当今皇帝就爱斗鸡走马,所以“神鸡童”也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唐诗中讽刺皇帝的诗篇不少,或则托言异代,或则咏物寄怀,大都辞旨微婉。象这样大胆直率,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的,在文人诗里是很难见到的,只有民谣能作此快人快语。

  全诗描绘了两个场面,一是贾昌随驾东巡,一是奉父柩西归雍州。第一个场面:“白罗绣衫随软舆。”在戒备森严、紧张肃穆的气氛里,一个十三岁的少年,穿着华美的白罗绣花衫,带着三百只喔喔啼鸣的红冠大公鸡,紧紧跟随在皇帝威严华贵的软舆后面,大摇大摆地前行,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观。唐玄宗此行是去泰山举行隆重的封禅大典,夸示他“奉天承命”、治国治民的丰功伟业,带上这么一支不伦不类的特殊仪仗队,真是滑稽透顶,荒唐至极。据陈鸿《东城老父传》记载:“开元十三年,(贾昌)笼鸡三百,从封东岳。”并没有说他紧跟在“软舆”后面,而诗中运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将这一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主题突出。

  第二个场面:“差夫持道挽丧车。”贾昌的父亲贾忠是唐玄宗的一名卫士,随扈死在泰山下。“父以子贵”,沿途官吏为巴结皇帝面前的这位大红人──神鸡童贾昌,竟不惜为他兴师动众,征派民夫,沿途照料灵柩。死者并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只不过是一个斗鸡小儿之父,却迫使无数劳动者为他抖威风,这场面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嘲笑、轻蔑和愤怒。

  两个场面,构成了一出讽刺喜剧。剧里有一群白鼻子,主角是坐在软舆里的唐玄宗李隆基。这个喜剧形象鲜明,效果强烈,读起来,不但忍俊不禁,而且似乎听到了当时老百姓嬉笑怒骂的声音。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神鸡童谣创作背景

  这首民谣产生于唐玄宗时期,写的是“神鸡童”贾昌的故事。据唐代陈鸿《东城老父传》载:贾昌,长安宣阳里人。唐玄宗出游,见昌弄木鸡于云龙门道旁,遂召入为鸡坊小儿。昌入鸡群,如狎群小,壮者,弱者,勇者,怯者,水谷之时,疾病之候,悉能知之。举二鸡,鸡畏而驯,使令如人。开元十四年,昌衣斗鸡服,会玄宗于温泉,当时天下号为“神鸡童”。唐玄宗时,世风奢靡,玄宗本人也酷爱斗鸡,因而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这些斗鸡徒往往倚仗权势,欺压良善。李白在《古风·大车扬飞尘》中就有对斗鸡者的讽刺。而贾昌则是其中的代表。

作者介绍

佚名,应月泉吟社徵诗(《月泉吟社诗》)。

诗词推荐

街槐园柳绿初连,花尽春归思黯然。密叶鸣琴清梦断,白云双眼暮山前。

民谣

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故将军。

民谣

墙头正对南湖柳,湖柳迎风翠扫空。最喜音声为佛事,乱蝉赓唱夕阳中。

民谣

逍遥自在,云水遨游。身如不系孤舟。坦荡无拘无管,无喜无忧。时时恣情歌舞,任傍人、笑***。清贫志,且随缘度日,誓不贫求。处世鹧空相似,如莲花不著,水之踪由。便把三坛等施,六度齐修。自然果圆无漏,心清静、超彼优游。稽首礼,无上尊圣,佛道仙俦。

民谣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唯存跛无目。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愁气变久雨,铛缶

民谣

厌直含香与握兰,一麾江海泝冰滩。括苍山水名天下,工部风烟入笔端。新国小迟怀印绶,故园暂许理渔竿。即看治行闻天听,紫诏徵还集孔鸾。

民谣

一气才交,雷震动一声,吐黄芽。玉人采得,收归鼎内,制造无差。铁轮万转,罗撼渐急,千遍无查。妙如法用,工夫了毕,随处生涯。堪夸。仙童手巧,泛瓯春雪妙难加。睡魔赶退,分开道眼,识破浮华。赵州知味,虑仝达此,总到仙家。这盏茶。愿人人早悟,同赴烟霞。

民谣

越兵驱绮罗,越女唱吴歌。宫烬花声少,台荒麋迹多。茱萸垂晓露,菡萏落秋波。无遣君王醉,满城嚬翠蛾。香径绕吴宫,千帆落照中。鹤鸣山苦雨,鱼跃水多风。城带晚莎绿,池边秋蓼红。当年国门外,谁信伍员忠。

民谣

新诗一千首,古锦初下机。除月与鬼神,别未有人知。子期去不返,浩浩良不悲。不知天地间,知者复是谁。门前数枝路,路路车马鸣。名埃与利尘,千里万里行。只见青山高,岂见青山平。朱门势峨峨,冠盖何光明。黄鸟在花里,青蝉夺其声。尔生非金玉,岂常贵复贞。寄言之子心,可以

民谣

圣母有子,重光类社。圣皇事母,感极天人。百辟在庭,九备具陈。礼容之盛,万国咸实。

民谣

昔年宦路意相倾,四纪中间一寄声。贤嗣登门如对面,新诗缄兴见输情。安舆方拟来岩邑,急讣俄传上玉京。叹息于今尠人物,短章吟罢泪沾缨。

民谣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民谣

九歌渔父好思量,愿得寿星朝帝乡。寿十二庙守关尺,演忆万年元蔀章。

民谣

暮景尔萧尔霁。云淡天高风细。正月华如水。金波银汉,潋滟无际。冷浸书帷梦断,欲披衣重起。临轩砌。素光遥指。因念翠蛾,香隔音尘何处,相望同千里。尽凝睇。厌厌无寐。渐晓雕阑独倚。

民谣

此事元无浅与深,著衣吃饭送光阴。却绿说似痴人梦,便向汪家图里寻。

民谣

崇严配,衢室飨中宸。寻汉礼,崇唐典,袭映情文。方宝辂、羽卫星陈。藻绣填驰路,昭烂如云。灵顾諟,德升闻。旷瑞集纷纶。承平嘉靖,收成和熟,万方歌舞,喜气满青旻。成熙事、宣和舆物惟新。展宫寝,疑庙室,飨帝极尊亲。罄宸虑,四海骈臻。肃簪绅。斋明际,浃人神。乾元盛则

民谣

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古道自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下视禹九州,一尘集豪端。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向者夸夺子,万坟厌其巅。惜哉抱所见,白黑未及分。慷慨为悲咤,泪如

民谣

于皇我后,祗廿专精。斋肃有容,祖考是承。造次匪懈,孝思纯诚。神听有格,福禄来宁。

民谣

小姑家住秣陵西,惯听城头乌夜啼。向为无郎嫌出入,不知门外是青溪。

民谣

弟子已攀桂,先生犹卧云。(寄李频及第,见《鉴戒录》)把得新诗草里论。(干师徐凝,常刺凝云云,反语为村里老也)枯井夜闻邻果落,废巢寒见别禽来。(贻天目中峰客,以上见《纪事》)

民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