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寄询讲主
每忆岩房,端石玄云,宣毫紫霜。
想笔端风雨,不时萧飒,胸中渊海,无底潢洋。
枫落寒江,草生春梦,欲说天机话甚长。
知音者,有真能入室,好与连床。
梅花窗下茶觞。
小团月、烹来宝乳香。
览吴淞夜月,珠江莹洁,昆山□□,□液淋浪。
不出门庭,那知世态,金玉家家要满堂。
长安市,似遗腥蝇聚,采□□□。
作品评述
《沁园春 寄询讲主》是元代谢应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沁园春 寄询讲主
每忆岩房,端石玄云,宣毫紫霜。
我常回忆起在山间的房屋,青山石头上的神秘云雾,紫色的霜冻覆盖。
想笔端风雨,不时萧飒,胸中渊海,无底潢洋。
我想到笔尖上的风雨,它时而凄凉,我内心深处是广阔的海洋,深不见底。
枫落寒江,草生春梦,欲说天机话甚长。
枫叶凋零在寒冷的江水上,草木萌发了春天的梦想,想要说出的天机之言实在太多了。
知音者,有真能入室,好与连床。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人,真正能够进入我的内心,与我共享一张床。
梅花窗下茶觞。小团月、烹来宝乳香。
在梅花窗下品尝着茶,欣赏着皎洁的月亮,倒入美味的宝乳香。
览吴淞夜月,珠江莹洁,昆山□□,□液淋浪。
欣赏吴淞的夜晚月色,珠江波光粼粼,昆山上的□□,□液洒下如波浪。
不出门庭,那知世态,金玉家家要满堂。
不出门户,却能知晓世间风云变幻,富贵人家家家都要举办盛大宴会。
长安市,似遗腥蝇聚,采□□□。
长安城,仿佛满是腐臭的苍蝇聚集,采摘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诗人回忆起山间的景色,描绘了笔尖上的风雨和内心的浩瀚世界。他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希望能够与理解自己的人共享生活。诗中还描绘了美好的时刻,如窗下品茶、观赏夜晚的月亮和江景。最后,诗人通过对长安城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物描写,通过对山水、季节和月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境遇相对照,以突出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对理解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优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一些缺字,无法准确翻译。这些缺字给出的诗词《沁园春 寄询讲主》的中文译文如下:
每忆岩房,端石玄云,宣毫紫霜。
每次回忆起岩房,岩石上的神秘云雾,紫色的霜冻。
想笔端风雨,不时萧飒,胸中渊海,无底潢洋。
想象笔端的风雨,时而凄凉,内心深处如同广阔的海洋,深不可测。
枫落寒江,草生春梦,欲说天机话甚长。
枫叶凋零在寒冷的江水上,青草抽出春天的梦想,想要说出的天机之言很长。
知音者,有真能入室,好与连床。
知音之人,有真诚能够进入我的房屋,与我共享一张床。
梅花窗下茶觞。小团月、烹来宝乳香。
在梅花窗下,品味着茶的滋味。小团圆月,煮来宝乳香。
览吴淞夜月,珠江莹洁,昆山□□,□液淋浪。
欣赏吴淞的夜晚月色,珠江明亮洁净,昆山上的□□,□液洒下如波浪。
不出门庭,那知世态,金玉家家要满堂。
不出门户,怎知世间风云变化,金玉之家家家举办盛宴。
长安市,似遗腥蝇聚,采□□□。
长安城,仿佛满是腐臭的苍蝇聚集,采摘的□□□。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诗人回忆起山间的房屋和神秘的云雾,思考着风雨的意象和内心的深处。他描述了枫叶凋零和春草抽芽的景象,表达了心中的天机之言。诗人渴望与知音相伴,分享生活的点滴。诗中还描绘了梅花窗下品茶的情景,以及欣赏夜晚月亮和江水的美景。最后,诗人观察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情冷暖。
整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于人生的感悟。诗意清新,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思索,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需要注意的是,诗中有一些缺字,无法准确翻译。这些缺字可能会影响对整首诗词的完整理解。
作者介绍
谢应芳的学术主张
谢应芳著有《辨惑编》、《思贤录》、《龟巢稿》、《怀古录》、《毗陵续志》、《龟巢诗文钞》、《龟巢词》等。最能反映他学养与思想倾向的是《武阳志馀》卷十儒林类中记载他的一些轶事。他在苏州一带避难时请求官府黜退吴江三高祠(纪念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中的范蠡;而要求修葺三国时东吴名相顾雍的墓莹。在故乡则显扬武进林庄邹忠公浩墓,去掉学官中的土地祠。他主张禁止民间办丧事时做佛事等迷信活动、还向周郎中(正五品官)上书陈述开荒等五件事并向何太守请求减少水脚之征,事事都有利民生民风。
谢应芳最著名的著作是《辨惑编》。《辨惑编》的主要内容是反佛、道,这也是理学理论的精华所在。这既是他个人思想体系的体现,也是理学的合理内核在常州地区的传承。谢应芳认为,生、死为自然之理。他斥老、庄、仙、佛(此处所言老、庄,非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而是被道教改造过、并奉为道教之祖的老、庄)之说为异端,致力于破除鬼神、禁忌、禄命等迷信,认为“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辨惑编·异端》)。他还指斥道教的斋醮仪式说:“道家以老子为理由,书亦未尝有设醮之论也,至宋徽宗妄意求福,命羽流为之,未及倾危宗社,流落金国,所求之福,竟何有哉!二君昏迷不明物理,特以此为缁黄衣食之计焉耳。”(《与王氏诸友论斋醮书》)理论锋芒直指宋徽宗,认为北宋亡国,与宋徽宗相信道教有关。是“妄意求福”,是“倾危宗社”,是“昏迷不明物理”,所以最后“流落金国”,“为缁黄衣食之计(当阶下囚)”。同时,谢应芳还以明天历年间大疫为例,大疫来临,病人众多,凡“务求医药,不事祈祷”者,大都活了下来,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却都死掉了。认为这充分说明了佛道的虚伪性。 《辨惑编》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在明初有极大的影响。后世论及元明之际,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谢应芳的《辨惑编》是必提的著作。
谢应芳的生平
谢应芳生逢乱世,世衰道丧,以斯文为己任,崇正辟邪。从元至正初年起便隐居于武进白鹤溪(今邹区鹤溪河),构筑小室名叫龟巢。遂自号“龟巢老人”,乡里子弟尊称龟巢先生。常州府曾聘为教授。他对学生循循善诱,总结出一套教学法。浙江行省闻名欲聘为三衢清献书院山长,辞不就。后各地义军起,谢应芳便去苏州一带避难,几次遇危险,一年中搬了五次家,经常揭不开锅。后来苏州人对这位年高德助的饱学之人逐渐有所了解,争聘为子女的老师,他靠束修钱以维生。
朱元璋削平群雄,建立明王朝后,江南渐渐安定,谢应芳已是70多岁的老人,返回故乡,在武进芳茂山(横山)隐居,勤读写作,老而不倦。当时,朝中高官与在野缙绅们路过常州,必定要去芳茂山上“龟巢”拜访龟巢老人。不管来的人官阶多高、名声多大,谢应芳都平等相待,决不低下阿谀,而且议论必及民生、言谈必论向善。
谢应芳80岁时,不顾羸弱,应郡守的邀请,以德高望重之身,出来主持了《续毗陵志》的编撰工作,97岁高龄谢世。
谢应芳的食里情怀
谢应芳到了老年,牙齿尽落,常为咀嚼而发愁。有一次,他到寺院拜访一名高僧。高僧知他齿牙不利,特意精心制作了几款豆腐菜肴,既好吃又不需要费力咀嚼。食毕,谢应芳言道:“凡人年老者,以肉养之,古今一致。然老而无齿,则肉林之盛,禁脔之供,其如朵颐何?求其甘软若豆腐者,真可谓养老之善物也。”并欣然提笔作《豆腐诗》:“谁授淮南玉食方,南山种玉选青黄,工夫磨转天机熟,粗渣囊倾雪汁香。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当年柱史如知味,饮乳何须窈窕娘。”
此后,他家中常精心烹制豆腐菜肴,以供食用。渐渐地越觉豆腐软嫩味美,最能养老,不是醍醐,却又胜似醍醐,於是便将豆腐美称为“素醍醐”,并作诗《素醍醐》加以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