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使都经钱溪

乔木卷苍藤,浩浩崩云积。
谢家堂前燕,对语悲宿昔。
仰看桄榔树,玄鹤舞长翮。
新年结荔子,主人黄壤隔。
溪阴宜馆我,稍省薪水役。
相如卖车骑,五亩亦可易。
但恐鵩鸟来,此生还荡析。
谁能插篱槿,护此残竹柏。

作品评述

《和陶使都经钱溪》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乔木卷苍藤,
浩浩崩云积。
谢家堂前燕,
对语悲宿昔。

仰看桄榔树,
玄鹤舞长翮。
新年结荔子,
主人黄壤隔。

溪阴宜馆我,
稍省薪水役。
相如卖车骑,
五亩亦可易。

但恐鵩鸟来,
此生还荡析。
谁能插篱槿,
护此残竹柏。

译文:
高耸的树木缠绕着苍藤,
浩荡的云彩堆积如山。
在谢家堂前的燕子,
与我对话,悲叹往昔。

仰望桄榔树,
玄鹤展翅翱翔。
新年结满荔子,
主人却隔着黄土。

溪水阴凉适宜我作客,
稍微减少了劳作的忧虑。
就像相如卖了车骑,
五亩田地也能交易。

只是担心鵩鸟会来,
这一生还会有波折。
谁能种下篱笆旁的紫藤花,
保护这残存的竹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诗中描绘了苍藤缠绕的高大树木和浩荡的云彩,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谢家堂前的燕子成了诗人心灵的伙伴,诗人与燕子对话,共同感叹往昔的岁月。

诗中还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桄榔树和玄鹤的形象象征着高洁和自由,而诗人自己则感叹新年的到来却与主人隔着黄土,无法分享同样的喜悦和困苦。

诗人将自己比作寻求宁静的客人,他希望在溪水阴凉的地方逃避繁重的劳作,稍微解脱一下。并且提到了相如卖车骑的故事,表示即使失去一些物质财富也能换取一份宁静和自由。

然而,诗人又担心艰难的现实会打破这种宁静。他提到了鵩鸟,这是神话中的一种鸟,象征着不幸和困境,暗示着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有人能够种下篱笆旁的紫藤花,保护那些残存的竹柏的愿望,这可以理解为对于保护美好事物的呼吁和期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对比现实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表达了对自由、宁静和保护美好的,以下是对《和陶使都经钱溪》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耸的树木卷曲着苍藤,
浩荡的云彩如山崩塌。
在谢家堂前的燕子,
与我对话,悲叹昔日。

抬头望着桄榔树,
玄色的鹤舞动长翅。
新年结满了荔子果,
主人与我被黄土隔离。

溪水阴凉适宜我寓居,
稍微减轻了繁重的工作。
就像相如卖掉车骑,
五亩田地也能交易。

但我担心鵩鸟会到来,
这一生将再次荡然无存。
谁能插种篱笆旁的紫藤,
保护这残存的竹柏。

诗意和赏析:
《和陶使都经钱溪》是苏轼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慨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对比现实生活以及抒发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篇,苏轼以高耸的树木卷曲着苍藤、浩荡的云彩如山崩塌来描绘自然景物的壮丽和变幻,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氛围。接着,诗人谈到了谢家堂前的燕子,与之对话并悲叹昔日的情景。这里燕子可以被视为诗人心灵的伙伴,诗人与其对话,借以表达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苏轼以桄榔树和玄色的鹤为形象,表达了高洁和自由的意味。他描述了新年结满了荔子果,但主人与他相隔黄土之后,无法分享共同的喜悦。这里黄土意味着客观现实的限制和分隔。

接下来,诗人希望寻求宁静和解脱,他将自己比作适宜居住在溪水阴凉之处的客人,以减轻繁重的工作带来的忧虑。他提到了相如卖掉车骑的故事,表达即使失去一些物质财富,也能获得宁静和自由的想法。

然而,诗人又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他提到了鵩鸟,这是神话中不幸和困境的象征,暗示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有人能够保护这残存的竹柏,种下篱笆旁的紫藤花的愿望,可视为对保护美好事物的呼吁和期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对比现实生活,抒发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表达了对自由、宁静和保护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呼唤。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新雪满前山,初晴好天气。日西骑马出,忽有京都意。城柳方缀花,檐冰才结穗。须臾风日暖,处处皆飘坠。行吟赏未足,坐叹销何易。犹胜岭南看,雰雰不到地。

青阳云水去年寻,黄绢歌诗出翰林。投辖暂停留酒客,绛帷斜系满松阴。妖人笑我不相问,道者应知归路心。南去南来尽乡国,月明秋水只沈沈。

不愧嘉名取次题,寓情彷佛古人齐。菊添细蕊金英重,松覆清幽盖影低。上戴星辰全咫尺,傍躔日月自东西。宜将斗酒频相属,靖节从来到处迷。

频年入梦此跻攀,骤觉平时气象还。吴客到应忘月观,淮乡胜不数平山。飞檐曲槛霄霏处,叠嶂横江几席间。见说能诗好宾主,风雷落笔每乘闲。

桂筵开玉俎,兰圃荐琼芳。八音调凤历,三献奉鸾觞。絜粢申大享,庭宇冀降祥。神其覃有庆,契福永无疆。

起家红蓼岸,传世绿簑衣。自便牛背稳,却笑马蹄忙。

长干小妇学吹箫,楼外闲风弄翠条。近得广陵消息未,暮潮已过赤栏桥。

读书大林寺,航空天上来。泉石固所好,国耻恨未湔。众志乃成城,斯任须并肩。疥壁意云何,愿言共勉旃。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皙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桐春华,竹秋霏,苍梧云深人未归。乌八九子恣飞啄,夜半饱啼山月落。鸑鷟引孤雏,肠空羽毛薄。为言增击勿作遥,吹参差兮共飘飘。

云何见祖师,要识本来面。亭亭塔中人,问我何所见。可怜明上座,万法了一电。饮水既自知,指月无复眩。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练。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

鹗在卿云冰在壶,代天才业奉訏谟。荣同伊陟传朱户,秀比王商入画图。昨夜星辰回剑履,前年风月满江湖。不知机务时多暇,犹许诗家属和无。

玉质金相,长自守、间庭暗室。对黄昏月冷,朦胧雾_。知我者希常我贵,于人不即而人即。彼云云、谩自怨灵均,伤兰植。屈平、子建愤世之不见知,《离骚》常以兰自况,而子建亦谓秋兰可喻桂树冬荣。鶗鴂乱,春芳寂。络纬叫,池英摘。惟国香耐久,素秋同德。既向静中观性分,偏于

上缺玉带悬鱼,黄金铸印,侯封万户。待从头,缴纳君王,觅取爱卿归去。

胜游从小苑,宫柳望春晴。拂地青丝嫩,萦风绿带轻。光含烟色远,影透水文清。玉笛吟何得,金闺画岂成。皇风吹欲断,圣日映逾明。愿驻高枝上,还同出谷莺。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并桥冰乍泮,隔岸柳初黄。河上春犹浅,天涯日渐长。平时好行乐,往事入思量。最恨三年别,应添两鬓霜。

世变古来有,人才时岂无。已移甄井玺,犹握酿泉符。寿及周三老,名成汉八厨。彼哉武断者,盗起欲全躯。

鸥鹭归烟渚,秋江挟晚晴。老渔闲舣艇,坐待月华生。

人间何处难忘酒。素秋令节逢重九。步_绕东篱。金英烂漫时。折来惊岁晚。心与南山远。一盏此时休。高怀何以酬。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