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习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作品评述

《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他在迁居之夜听到邻居的孩子诵读书籍的场景,引发了他的感慨和创作的灵感。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幽居乱蛙黾,生理半人禽。
跫然已可喜,况闻弦诵音。
儿声自圆美,谁家两青衿。
且欣习齐咻,未敢笑越吟。
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
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
海阔尚挂斗,天高欲横参。
荆榛短墙缺,灯火破屋深。
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
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迁居之夜听到邻居孩子诵读书籍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儿童读书的欣慰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感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相互交织,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的开篇描述了寂静的居所中充斥着蛙声和蛇声,给人一种幽居的感觉,苏轼把自己比作半人半禽。接着,他听到邻居孩子的读书声,由于久居幽静,这样的声音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可喜的声音。儿童的声音自然纯美,他们身穿著名的青衿,显露出才华横溢的潜质。作者欣然听闻,但又不敢嘲笑他们的吟诵,显示出对儿童的尊重和对才华的认可。

接下来,苏轼用“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这样的对仗句来表达自己对时间和命运的思考。他说自己的道路没有南北之分,意味着不受局限于地域和境遇,不受时间的限制,他的才华随时都可以焕发。他将海阔和天高作为比喻,表达了自己的胸怀宽广和追求卓越的志向。然而,他的居所却是荆榛丛生,墙短屋旧,灯火昏暗,这种反差使得他对自己的境遇产生了思考和关注。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内心的情感和他对酒的寄托。他引书与孩子们一同和谐,置酒自斟,希望能够醉心于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将酒比作美丽的玉琴,显示出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我情感的发泄。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邻居孩子的读书声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儿童才华、人生和艺术的思索。同时,诗中运用了对仗句和意象的手法,使《迁居之夕闻邻舍儿诵书欣然而作》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幽居中蛙声嘈杂,生活如同半人半禽。
孩子们的读书声已经令人欢喜,更何况听到弦乐的演奏。
孩子们的声音纯美动听,他们家中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少年。
我欣喜地学习他们的吟诵,但不敢轻笑他们的韵律。
九岁起就开始学习音乐,姜太公家的家训指南。
我的人生没有南北之分,怎会知道未来会如何发展。
海阔天高,渴望横渡其中。
屋中的墙壁短小破损,灯火昏暗深沉。
拿起书本与他们共同学习,倒酒依然独自畅饮。
让我陶醉其中,宛如玉琴的动人音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迁居之夜听到邻居孩子朗读书籍的情景,从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激动和创作的灵感。诗中通过对孩子们朗读声音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们纯真美好的认同和对才华的赞赏。同时,苏轼也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揭示了对自己处境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的开篇,苏轼描述了幽居的环境中蛙声嘈杂,生活如同半人半禽。这种环境让人感到幽静而孤寂。接着,他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这样的声音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种令人欢喜的声音。孩子们的声音纯美动听,他们家中有两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苏轼欣喜地学习他们的吟诵,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们才华的赞赏和尊重。

接下来,苏轼通过九岁起学习音乐的经历和姜太公的家训,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南北之分,不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他的才华随时都可以焕发。他渴望拥有海阔天高的境界,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然而,苏轼在描述自己居所的时候,揭示了一种对比和反差。他的居所墙壁短小破损,灯火昏暗深沉,这种环境与他内心的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使得他对自己的境遇产生了思考和关注。

在诗的结尾,苏轼拿起书本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同时自斟倒酒,表达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我情感的发泄。他将酒比作美丽的玉琴,显示了他对艺术的痴迷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溪水留我住,溪月愁我皈。望後月更佳,昨宵未为奇。大都月色好,一岁能几时。人散长是早,月来长是迟。初出如大瓮,才露金半规。不知独何急,下如有人推。忽然脱岭尖,行空安不危。似爱溪水净,下浴青琉璃。明珠径余尺,沈在千顷陂。我欲剌双手,就溪取团晖。白小忽乱跳,碎作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

碧沼横梅屋。水平堤、双双翠羽,引雏偷浴。倚户无人深院静,犹忆棋敲嫩玉。还又是、朱樱初熟。手绾提炉香一炷,黯消魂、伫立阑干曲。闲转步,数修竹。新来有个眉峰蹙。自王姚、后魏都褪,只成愁独。凤带鸾钗宫样巧,争奈腰圈倦束。谩困倚、云鬟堆绿。淡月帘栊黄昏后,把灯花、

千古兴亡我尽知,一家消息又何疑。古来圣哲少才子,世乱英雄多义儿。靖节少陵能自解,孔明王猛使人悲。只虞错改金根字,焉用城南劝学诗。

梦中不知何岁月,长亭惨淡天飞雪。酒肉如山鼓吹喧,车马结束有行色。我起持公不得语,但道不料今遽别。平生故人端有几?长号顿足泪迸血。生存相别尚如此,何况一旦泉壤隔。欲怀鸡黍病为重,千里关河阻临穴。速死从公尚何撼,眼中宁复见此杰?青灯耿耿山雨寒,援笔诗成心欲裂。

上人住近扶桑国,我家亦在蓬莱丘。洪涛逼屋作山立,白云绕床如水流。问信不知谁是客?多时忘却故园秋。明朝相别思无限,万里海天飞白鸥。

骥子春犹隔,莺歌暖正繁。别离惊节换,聪慧与谁论。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永夜潜思槁木身,蓬仙门馆渐经旬。虽干清政为高客,争奈白云无主人。岩泻瀑泉机未息,雨零寒叶梦犹频。此时贤宰容归去,古像焚檀祝有因。

十日春阴到水亭,水边杨柳一时青。梅花过尽桃花恶,乞取山礬入净瓶。

匹马西征岁月多,苍头引鹤共婆娑。传闻虚伫如清献,益漕归来径上坡。

场屋收余策,匡庐寄一瓢。款门如有欲,委币辄难招。菜甲留终夕,蒲团共小桥。崆峒他日问,应记说神霄。

锦字相催鸟急飞,郎君暂脱老莱衣。遥想双眉待人画,行看五马送潮归。望夫山上花犹发,新妇江边莺未稀。令秩和鸣真可羡,此行谁道负春辉。

光拂星榆,轮高金掌,暮烟飘尽澄空。素娥幽恨,霜艳洗铅红。醉把摩云妙手,教纤翳、不点青铜。知多少,天高露冷,争占九秋风。歌钟。邀胜侣,园攀琼树,帘卷珠宫。算庾楼吟赏,今古应同。多谢秦娥绝唱,声声为、飘入云中。留仙住,莫教清影,容易转梧桐。

落叶疏疏似雨鸣,莫疑春晚有秋声。抽条易叶年年事,看取一翻新绿成。

柳拂朱桥湖水生,园林处处听新莺。亦知人世当行乐,无奈春阴不肯晴。走马章台身纵老,看花杜曲眼犹明。只应诗思年来减,预怯同游议罚觥。

还将多病眼,冉冉对残春。啼鸟日求侣,晚花如向人。物情懒着意,杯酒最关身。亦有功名志,吾生付大钧。

阉奴久矣擅秦权,鹿马欺君亦热然。辄向望夷行弑逆,此身不杀是无天。

碧玉闹妆金粟,香随烟雾横斜。更欲移筇问讯,前山几度云遮。

一门三相千子孙,後有公家前诸袁。有治国谱无县谱,种爱在堂铭在门。谁能不徼鬻爵恩,民乃不识田亩钱。姓名堕在诸公口,去去云霄稳著鞭。三年为寮无间然,公行何得搀吾先。取别当愁今更喜,定知同醉西湖莲。

晓入瑶台露气清,座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