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韵二首

元是第一花,何用争头角。
桃李待春风,妖娆恣轻薄。
幽人似归鸿,浩气胸磊落。
感此岁寒枝,悠然成独酌。

作品评述

《复次韵二首》是宋代诗人李吕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万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基础,通过对花朵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诗中的“元是第一花,何用争头角”意味着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不需要过多地争夺和攀比。诗人认为桃李花朵应该等待春风的吹拂,自然而然地绽放出妖娆的花姿,而不是刻意地追求浮华和虚荣。

接着,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幽居之人与归鸿进行比较。幽居之人像归鸿一样自由自在,展现出宏大的气魄和坚定的胸怀。这种与大自然的契合与对自我的认知,使得诗人能够超脱尘世的繁华和喧嚣,沉醉于内心的深思熟虑之中。

最后,诗人以“感此岁寒枝,悠然成独酌”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岁寒枝的形象象征着岁月的冷寂和世事的变迁,而悠然成独酌则意味着诗人在寂静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表明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和对于宿命的接受。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和超脱心境。通过对花朵、幽居之人和岁寒枝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感悟,使人们在阅读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谛。

作者介绍

李吕,字滨老,一字东老,邵武军光泽人。生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记诵过人。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诗词推荐

凭江阁,看烟鸿,恨春浓。还有当年闻笛泪,洒东风。时候草绿花红,斜阳外、远水溶溶。浑似阿莲双枕畔,画屏中。

骎骎羲驭定难羁,过隙跳丸日夜驰。但见光阴如掣电,却寻稽览已当期。飞黄汗血宜千里,秋鹗乘风此一时。芝草凤凰真美瑞,清名应有退之知。

偶随流水到僧家,身世浑如焦谷芽。午梦不如缘底破,篆烟烧遍一盘花。

闲花野草斗青红,一着冰霜扫地空。惟有老梅标致别,岁寒时节自春风。

军中如意挥诸将,依约东山啸咏兄。不遣君王湛酒色,市朝犹足肆王甥。

移人尤物众谈夸,持以趋庭意可嘉。鲑菜自无三九种,龙团空取十千茶。烹尝便恐成灾怪,把玩那能定等差。赖有前贤小团例,一囊深贮只传家。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竿,落叶空山正掩门。

暑雨祁寒路两经,二童一马影冷竮。檐花夜滴溪添绿,云叶暮横山减青。箬笠芒鞋今古道,竹篱茅店短长亭。未妨老子登临兴,解却征鞍且暂停。

老去虽贫有酒垆,秫田自种暂时沽。闺中不解为悭妇,犹问刘郎燕客无。

一鹤西来瘦有余,每将生死问何如。几回见我扶还拜,两月来书病不除。枕上希夷千古梦,手中庄子十年书。人间若果神仙有,愿候新江旧草庐。

帝想丹青忆老成,公兼竹润更兰馨。独追洙泗人无讼,再使成康世措刑。召节自天回使节,即星朝斗作台星。花边独坐黄昏句,剩寄江西白鹭汀。

三礼崇容,八銮警卫。有来辰德,阐徽嬀汭。璇宫肃雍,藻景澄霁。文子文孙,本支百世。

侵晓登楚山,山峻苦艰陟。半山忽阴晦,举手不可识。跻攀穿云过,赫然见日出。俯视云气中,汹涌浩无极。滉瀁雪海翻,兀硉寒冰立。蛟龙见或没,鬐鬣火旆赤。风雷恣訇磕,万车无辙迹。神君互麾诃,众怪争跳踯。变异从何来,万熊不可测。峰顶日晴明,下方惊雨急。倏尔寂无声,昏翳

白云知所好,柏叶幸加餐。石镜妻将照,仙书我借看。鸟来翻药碗,猿饮怕鱼竿。借问檐前树,何枝曾挂冠。

蝉鬓加意梳,蛾眉用心扫。几度晓妆成,君看不言好。妾身重同穴,君意轻偕老。惆怅去年来,心知未能道。今朝一开口,语少意何深。愿引他时事,移君此日心。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死生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

福端吾不为,盛名岂敢居。列子老郑圃,何异凡民愚。六用俱可废,一真良自如。百年此形容,泡影现斯须。有生胡不乐,安有再来躯。箕踞竹林中,酌酒焚枯鱼。

数杯黄菊酒,千里白云天。上国名方振,戎州病未痊。静愁惟忆醉,闲走不胜眠。惆怅东门别,相逢知几年。

灵州城下柳,多被官军窃。犹余拂地条,更苦行人折。无复眼窥春,不见花飞雪。今君赴玉关,将何赠离别。

风日萧萧林翠开,支筇古寺独徘徊。山中不怪无人识,十五年前一度来。

晨坐枉琼藻,知子返中林。澹然山景晏,泉谷响幽禽。仿佛谢尘迹,逍遥舒道心。顾我腰间绶,端为华发侵。簿书劳应对,篇翰旷不寻。薄田失锄耨,生苗安可任。徒令惭所问,想望东山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