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作品评述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锦里先生自笑狂,
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
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
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
略遣彭宣到后堂。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张子野,一位已经年过八旬的老人,自嘲自己是个疯狂的人。他的头发和眉毛已经苍白,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诗人的身份,依然有着创作的热情。当公子归来时,家中的一切都变得忙碌而热闹。虽然他已经年老,但依然保持着他自己的风采。他曾经担任过江南地区的刺史,但如今已经退隐,不再有政治上的野心。他平素痴迷于文学创作,这使得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得意。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派遣彭宣到家里去追求他的爱好。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张子野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一个老诗人的风采和矛盾心理。诗中的张子野年事已高,但他仍然保持着诗人的身份,坚持创作。他自嘲自己是个疯狂的人,可能是因为他的创作与常人不同,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言行举止与他年龄相比显得不合常规。诗中的公子归来,燕燕忙碌,暗示了张子野家庭生活的繁忙和喧嚣,与他平素追求宁静的心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中还描绘了张子野曾经的官职和退隐生活的转变,体现了他在政治与文学之间的选择与取舍。最后一句诗中提到他派遣彭宣到后堂,表明他仍然在年老之际坚持自己的爱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首诗词通过对张子野的描绘,展示了一个老年诗人的心境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艺术追求的坚持。它既有对年老的自嘲和自足的笑容,也有对家庭生活的无奈与矛盾,同时还体现了苏轼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岁月变迁中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忆自栖贤夜入城,道边兰若一僧迎。偶然不到终遗恨,特地来游慰昔情。海外声闻安至此,堂中天鼓为谁鸣。匆匆复向深山去,一盏醍醐饱粟罂。

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炉温先暖酒,手冷未梳头。早起烟霜白,初寒鸟雀愁。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

沿途听潺湲,蒙茸冒沙石。谁知此山下,千里在咫尺。潭潭光明宫,皎皎心印宅。石细泉自香,水净林逾碧。太清无潜鳞,至弱而能力。玉龙出苍峡,威勇壮莫敌。风雨填空来,万夫助推激。座中起波涛,足下殷霹雳。我来从雄观,神意耻莫逆。心镜净表裹,坐久万籁息。悠然到平淡,涣若

帝里高人宅,苍苔远径深。卷帘山入户,摘果鸟移林。石治养龟水,月台留客琴。生涯一樽酒,名利不关心。

托根蟠泰华,倚干蚀莓苔。谁云山泽间,而无梁栋材。

长安道上何沾巾,古时道行今时人。不知寒暑与朝暮,车轮马迹常辚辚。自是此土亦辛苦,雨作泥兮风为尘。泥尘返复不知数,大雨大风无出门。

拟把孤忠报主知,主知未报已身疲。明朝定作长淮鬼,马革应烦为裹尸。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楚客忆乡信,向家湖水长。住愁春草绿,去喜桂枝香。海月迎归楚,江云引到乡。吾兄应借问,为报鬓毛霜。

平生心迹笑元龙,今日城边比蔡邕。岂是白头著书地,聊当涕泣自从容。

平生爱山林,里居想王屋。孤月自无朋,断云曾不族。讵知庄遵市,儵有贾谊卜。西河就索居,漆园问尊足。翟门罗可去,轲宅仁已熟。似闻结驷多,每见后骑属。鲁台时遣馈,监侯已发粟。竞欢王俭莲,肯问颜公粥。家贫愿邻富,蒹葭欣倚玉。颇容滑稽叟,来簉堂上烛。犹能辨丝簧,渐近

金马玉堂高步宜,中年遂与水云期。太冲早擅三都赋,叔度难量万顷陂。夜壑藏舟今孰在,白驹过隙事堪悲。南园从此无行迹,老桧高松知未知。

湖玉幻山浊界,羞将遮肉眼,清都赢得破天颜。公收点墨轻丸玫,燠馆凉台侑诗酒。

人间犹有展生笔,佛事苍茫烟景寒。常恐花飞蝴蝶散,明窗一日百回看。

青编读后方为士,共牒颁时始是官。不拜皇朝真爵命,要行所学也应难。

小儿曼倩儘狂奸,试掉雷车与破悭。慰我农民须早计,怜渠岁事颇相关。斋盂并日浑忘味,诗债如山只欠还。谢令冥顽推不去世,毫丝无补亦胡颜。

春树桃与李,美果终得尝。莫树枳与棘,芒刺还相伤。君子所树党,在择贤与良。其党苟非人,为祸亦自殃。蓄者本铅刀,用欲如干将。豢者本款段,骋欲侔骕骦。辨之胡不早,坚冰自履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