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四首

传破钵盂,连累周家女。
无地著浑身空惆怅,丛林难免无根谤。

作品评述

诗词:《偈颂一百零四首》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昙

这首诗词是由宋代的佛教僧侣释绍昙所创作的。诗中描述了一个僧人的遭遇,他在传播佛法的过程中,不慎破坏了一个钵盂,使得周家的女子受到牵连。由于这个错误,他感到无地自容,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懊悔的情绪。他生活在茂密的丛林中,难免受到世俗的指责和诽谤。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和赏析如下:

传破钵盂,连累周家女。
破坏了钵盂,使周家的女子受到牵连。
这句揭示了僧人的无意之过,以及错误的结果。

无地著浑身空惆怅,丛林难免无根谤。
心中感到无地自容,全身充满了空虚和忧愁,住在丛林中也难以避免世俗的诽谤。
这两句表达了僧人内心的孤独和困惑,他对自己的错误深感忧虑,而丛林生活也不能使他远离尘嚣和非议。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僧人的经历,表达了人们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和面临困难的现实。诗人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人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心挣扎和自责,以及在世俗中坚守信念所面临的困境。

这首诗词启示我们,无论在何种境遇下,我们都会犯错并面临挑战,但重要的是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坚守内心的信念,并以勇气和坚毅去面对困难和批评。

作者介绍

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二六○),住平江府法华禅寺。五年,住庆元府雪窦资圣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庆元府瑞巖山开善禅寺。元成宗元贞三年卒。有《希叟绍昙禅师语录》一卷、《希叟绍昙禅师广录》七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居径《拜呈日本国栗棘庵诸位尊属禅师》。 释绍昙诗,以辑自《语录》《广录》者及其中单编之偈颂编爲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

连宵歌舞醉东楼,不信樽前有别愁。半夜月明何处笛,长江风送故人舟。十年浪迹游淮甸,一枕高眠到鄂州。明日拟苏堤上看,当春杨柳政风流。

吕子有奇气,少年事诗书。不肯衣逢掖,而随市井儒。白纻霜雪袍,朱缨贯金殳。大醉必走马,长呼挽雕弧。兴罢有余欢,清歌倚箫竽。春风动狂思,夜席拥妖姝。群儿傍笑之,谓子脱捡拘。而我独知子,壮兹真丈夫。屑屑五斗米,其重无锱铢。何为爱琐屑,妄自苦其躯。子亦爱我拙,相逢

为理赖同力,陟明非所任。废田方垦草,新柘未成阴。术浅功难就,人疲感易深。烦君驻归棹,与慰不欺心。

水树子云家,峰瀛宛不赊。芥浮舟是叶,莲发岫为花。酌蚁开春瓮,观鱼凭海查。游苏多石友,题赠满瑶华。

晚渡邗沟惜别离,渐看烽火马行迟。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终日哓哓漫说空,触来依旧与争锋;登时觉悟忙收拾,已是闇黎饭后钟。

温泉浴罢,酣酒才B153,洗妆犹湿。落暮云深,瑶台月下逢太白。素衣初染天香,对东风倾国。惆怅东阑,炯然玉树独立。只恐江空,顿忘却、锦袍清逸。柳迷归院,欲远花妖未得。谁写一枝淡雅,傍沈香亭北。说与莺莺,怕人错认秋色。

秦声楚调怨无穷,陇水胡笳咽复通。莫遣黄莺花里啭,参差撩乱妒春风。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岁晚乱山外,野望谁能同。寒沙明夕照,败叶惊西风。孤烟暝汀树,霜气高秋空。徘徊念前事,旅恨良难穷。

寒村夜雨断人烟,却有累累哭野田。一饭谁能吊衰草,似君此事至今传。

卧榻看山绿涨天,角门长泊钓鱼船。而今渐欲抛尘事,未了菟裘一怅然。

光阴催我才,衰病亦堪邻。残腊不多日,余生能几年。有为俱是妄,无事即成仙。近得安心潮,莆团学坐禅。

骖鸾侣,娇小怯云期。柳戏花游能几日,顿抛尘幻学希夷。清梦到瑶池。霞袂稳,那顾缕金衣。自与长生分姓谱,恰逢长老铸丹时。此意有谁知。

祁寒不可怨,天道自平分。及尔春风来,四肢有余温。丈夫力如虎,为人行灌园。椒兰工壅蔽,未可怨芳荪。寒鱼守穷辙,蒙呴一沫恩。一朝被湔祓,吹毛见瘢痕。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已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鹦鹉笼开彩索宽,一宵飞去为谁欢。早知黠贼心肠别,肯作佳人面目看。忍著衣裳辜旧主,便涂脂粉事新官。丈夫能举登科甲,可得妖雏胆不寒。

晴江水满长菰蒲,野鸭鵁鶄欲哺雏。谁为寄声沙塞雁,春来朔野定如何。

郑监风流老不衰,倪宽头白更应痴。吴越英雄已泥土,欲从江海问西施。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