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六觐巢县叔父二首

巢岸南分战鸟山,水云程尽到东关。
弦歌自是君家事,莫怪今来一邑闲。
长忆山阴旧会时,王家兄弟尽相随。
老来放逐潇湘路,泪滴秋风引献之。

作品评述

《送王六觐巢县叔父二首》是唐代诗人李涉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巢岸南分战鸟山,
水云程尽到东关。
弦歌自是君家事,
莫怪今来一邑闲。
长忆山阴旧会时,
王家兄弟尽相随。
老来放逐潇湘路,
泪滴秋风引献之。

诗意:
这首诗词是李涉送别王六觐巢县叔父的两首诗之一。诗中描述了巢岸南的战鸟山,水云程尽到东关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王家事业的赞美和祝福,也表达了对自己目前闲散生活的无奈和惋惜。他怀念过去在山阴的聚会时光,王家的兄弟们总是相互陪伴。现在他已经年老了,被流放到潇湘路上,泪水随着秋风的吹拂而洒下。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景与送别结合,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自己现状的无奈。诗中的巢岸南、战鸟山、水云程、东关等景物描写生动,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能力。

诗人以弦歌来形容君家事业,表达了自己对王家兄弟的赞赏和祝福。然而,诗人自己却被放逐到潇湘路上,感叹自己的命运转折和人事变迁,泪滴秋风引发读者对诗人遭遇的同情和感伤。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传达了对王家兄弟事业的赞美和祝福。这种情感交融的写作方式,使诗词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作者介绍

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復流康州,自号清谿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復流康州,自号清谿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

诗词推荐

天地独长久,谓亦终销熔。朝菌同一尽,何必论乔松。谁云李太白,旷达擅高踪。有酒不自饮,乃劝义和龙。麻姑既霜鬓,谁能驻颜容。

社日神林鼓,丰年处处祈。水痕深浸谷,野烧暖生薇。农务相寻急,吾诗不疗饥。夜开閒扣角,亦喜饭牛肥。

璿台插中天,仙圣展游眺。亭亭珠玕树,蒙日光照曜。上有天乐鸣,嘈杂声要妙。浮丘倚岩听,玉女排云笑。茲游偿夙心,时闻八鸾啸。搴茎茹金芝,援藟爱青峭。琅琊失孤岫,渤海播圆峤。抵掌嗤客星,石濑坐投钓。

世事纷纷起笑端,五云深处最高寒。与君便好寻前约,霁月难同俗眼看。

翠云弄晓,芰荷香、微透凉B659帘箔。彩袂蹁跹欢舞处,勾引衔桃双鹤。骤马风前。奔鲸浪里,独有壶天乐。如何不醉,放教杯量宽著。消得寿八千春,百分才一,更童颜如渥。听取飞琼含笑道,堪学孩儿书额。舄令骖凫,瑶仙跨凤,喜聚家人醵。心香遥上,也随风过蓬弱。

海上秋添寂寞情,万家烟树暝重城。萧萧细雨遥天暮,独向空楼闻笛声。

或问汉庭名卿,仅数洛阳耆英。汝见诸公执贽,各为老子寄声。

纵辔不嫌远,逢山犹一登。夕阳波渺渺,残雪塔层层。折竹横遮道,饥乌下涿冰。欲归还小驻,倚杖对崚嶒。

点墨挥毫势始停,起来耳目共时醒。一窗月色元无响,四壁虫声不见形。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鸣玉滩头片月生,波光掩映钓舟横。何人隔岸吹长笛,一曲凉州恰二更。

脱发星星遍,加餐日日新。二升卧龙玉,一斗謪仙春。云子恐称屈,麴生能笑人。吾方有公事,公等不须嗔。

先畴少失杏花耕,十载穷尘困缚缨。山上有山成久客,吏中非吏得空名。吟塘碧草他年废,雾驿哀猿此夜惊。何日谒归聊望里,況无车骑得乡评。

赤子餐青母,红蛇啖黑龟。祥光瑞气要成衣。尚自更持危。调引姹婴嬉戏。紧把玉关封闭。一轮性月晃清霄。云步访三茅。

团扇单衣杨柳陌。花似春风□无迹。赖白玉香奁供粉泽。借秀色。添春色。借秀色。添春色。云幕华灯张绮席。半醉客。留醒客。半醉客。留醒客。渐促膝倾鬟琴差拍。问此夕。知何夕。问此夕。知何夕。

诸谢偏推永嘉守,三何独许水曹郎。老兄鄙思难俦匹,令弟清词堪比量。叠嶂入云藏古寺,高秋背月转南湘。定知马上多新句,早寄袁溪当八行。

千岩一尺璧,八月十五夕。清露堕桂花,白鸟舞虚碧。

命驾欲诣客,欲去复迟迟。事幸无甚急,何用劳驱驰。家贫幸有酒,亦略具鲜肥。且复东窗下,高歌醉而嬉。

瞻彼南山,有虺其出。维蛰之夺,维成之息。眷五顾乡,在夏之日。觚豆匪报,皇忍忘德。

甫里相望江尽头,得邻而隐了浮林。落花流水元无碍,野鹤孤云尽自由。顺裹委心彭泽赋,适时乘兴剡溪舟。区区世上分蛮触,对客忘言茗一瓯。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