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作

昭陵玉匣走天涯,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作品评述

《梦中作》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梦境中的景象,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梦中作》

昭陵玉匣走天涯,
金粟堆前几暮鸦。
水到兰亭转呜咽,
不知真帖落谁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梦幻的方式展现了一系列景象,给人以神秘而离奇的感觉。诗的开篇,“昭陵玉匣走天涯”,描绘了一个宝匣自动飞离昭陵,飘向天涯的奇异景象。这里的昭陵是指古代帝王的陵墓,玉匣代表着珍贵宝物,这一景象暗示了诗人的心灵在梦中的自由飞翔,超越了现实的束缚。

接着,“金粟堆前几暮鸦”,诗人将目光投向金黄如粟的堆积物前的几只乌鸦。这里的金粟堆可以被视为丰收的象征,而乌鸦则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这种对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匆匆流逝。

在第三句,“水到兰亭转呜咽”,诗人将视线投向水边的兰亭,描绘了水流缓缓流过兰亭的景象。这里的兰亭是指东晋文学家谢灵运的兰亭集会,象征着文人雅集和人生欢乐。水流的呜咽声则暗示了岁月的不可逆转和人生的沉思。

最后一句,“不知真帖落谁家”,给人以悬念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真实的追求和寻找的渴望,将梦幻与现实相对照,探讨了人生的真相和归宿。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己的创作的一种反思,思考着自己的作品会流传到哪个家庭,被谁所珍藏。

《梦中作》通过奇幻的景象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和现实的思考。诗人将梦境中的景象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给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作者介绍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林景熙的介绍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授,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迦,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霁山先生墓在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林景熙的成就

  在宋元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中,林景熙与谢翱齐名,并称翘楚。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大不同于其同乡前辈——“四灵”派诗人。面对鼎革之际,山河破碎、民生艰危的局面,诗人并没有啸傲山林、寄情田园,而是时刻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

  宋朝末年,民族斗争剧烈,阶级矛盾深化,人民灾难重重。林景熙作为一个深感亡国之痛的爱国志士和文学家,其作品处处充满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深深眷恋,对民族兴衰存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疾苦寄于无限的同情。他的诗文风格幽婉,沉郁悲凉。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他的诗歌大多以自然达意的联想,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揭示自己心灵深处亡国隐痛的情思和起到了对侵略者狰狞面目进行淋漓尽致的暴露,对在民族危难关头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民族败类进行无情鞭挞和对在抗击外来侵略势力、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而捐躯的死难者无限敬仰的效果和愿望。如他的五言律诗《枯树》篇:“凋悴缘何事,青青忆旧丛。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暑路行人惜,寒巢宿鸟空。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40个字落落简篇,用托物比兴的手法,精粹简练的语言,意深笔婉地揭露了在元朝统治阶级的屠刀与铁蹄之下,故国山河处处一片焦土,人民流离颠沛、无家可归,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难以聊生的悲惨局面。又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其哀国怀旧之情,感人至深。

  同时林景熙在作品中还流露了强烈的复国愿望。《枯树》中,“有枝撑夜月,无叶起秋风”暗示为复国而努力的志士尚在,只是力量还不足;“倘留心不死,嘘拂待春工”,巧妙地将“树心”比“人心”,只要人心不变,到适当的时候一定会达到复国目的。这是一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等待时机,赶走侵略者,实现复国目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诗歌。

林景熙的评价

  林景熙虽然弃官不仕过隐居生活,但他对战斗在抗击入侵者斗争第一线的爱国将土十分关怀和深深思念。当他得到厓山战斗失败、将士大部阵亡、陆秀夫抱起年幼的皇帝跳海自亡的消息时,义愤填膺,悲痛之极,仰天大哭,遂与同里志士陈则翁等举行哭祭悼念活动,并洒泪挥毫写下了《题陆大参秀夫牡丹诗卷后》:“南海英魂叫不醒,旧题重展墨凝香。当时京洛花无主,犹有春风寄广陵”的壮丽诗篇,以示对民族英雄的深深敬仰。林景熙的《读文山集》七古云:“黑风夜撼天柱折,万里飞尘九冥竭。谁欲扶之两腕绝,英泪浪浪满襟血。龙庭戈延烂如雪,孤臣生死早已决。纲常万古悬日月,百年身世轻一发。苦寒尚握苏武节,垂尽独存杲卿舌。膝不可下头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哀鸿上诉天欲裂,一编千载虹光发。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泪洒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对民族英雄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堪与《正气歌》同读。这是他的诗集中的压卷之作。《中国文学史》评述作者林景熙的气概不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历史上曾有“南渡之后,堪与山阴放翁媲美者,唯霁山也”之说,并非过之。被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称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临终之时写了一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示儿》诗。 陆游念念不忘的祖国,在时过66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统一”。林景熙亲自目睹了这一在敌人屠刀铁蹄之下的残酷“统一”。所以林景熙很有感慨地写了一首《书陆放翁诗卷后》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示儿》不是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吗?林景熙说:九州已经“同”了,可却是“同”在蒙古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时怎么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乃翁”呢?林景熙这首诗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难怪有人读了他的诗,无不感动得潸然泪下。

  林景熙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宋元之交遗民的爱国情怀和亡国悲愤,不但思想性极强,而且在艺术上,尤其是诗歌意象与语词特性以及比兴与寄托、用典与寄托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

  林景熙诗歌创作最工七言律体,他对诗圣杜甫与陆游既有华藻、又见骨气的诗歌风格十分推崇。他称赞杜甫“诗中有史”,推誉陆游“寤寐不忘中原”的高风,他提倡作家要做到品德高尚,要有民族气节,作品要雄浑和谐,正气凛然。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独提诗律继黄陈”,注重效法黄庭坚和陈师道奇警遒劲的格律。所以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立意深婉豪健,文笔简古凝炼,语言含蓄酣畅,喻物生动贴切,脍炙人口,百读不厌,感人至深的绝佳境界。他的“衣冠洛社浮云散,弓剑桥山落照空”、“鹤归尚觉辽城是,鹃老空闻蜀道难”和“离亭落日马嘶渡,旧国西风人唤船。湖海已空弹铗梦,山林犹有着书年”、“游丝不系春晖住,愁绝天涯寸草心”等等都是警句迭出、耐人寻味的绝好佳句。

  林景熙不仅工诗且善作文。宋亡隐居后,在“神游旧月山河改,梦断疏槐风雨深”的情境之中,他寄情山水,漫游吴越,在山水自然中抒发国家兴亡之慨。《中国古代散文鉴赏辞典》中选载的《蜃说》、《粼说》和《鞍山斋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景熙的散文文字精炼准确,叙述简洁生动,意境深远,感染力强,依次叠进,结构完整,文笔豪迈,挥洒自如,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他的《蜃说》篇被历代注家作为范文选读。

  林景熙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造诣,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与其同年代的方逢辰序称:“宛然六义之遗音,非湖海啸吟风月而已,于诗家门户,当放一头”,明胡应麟《诗薮》称:“林德暘七言劲逸雄迈,《读文山集》可谓元初绝唱”。

  蒙古人章祖程说:“陶渊明以义熙为心,杜子美以天宝兴感为得诗人忠爱遗意,霁山先生之诗,盖祖陶而宗杜者也,熟味之可见矣!”陈增杰教授在应浙江古藉出版社邀作《林景熙集校泔》时撰文称:“林景熙的诗歌在宋季戛戛独造,凌架诸家之上。”还有清人王士禛的《带经堂诗话》、吴之振的《宋诗抄》、李慈铭的《越缦堂诗话》等等,都对林诗备加赞扬。

  林景熙有《白石樵唱》、《白石稿》诗文16卷传世。元统二年(1334)乡人章祖程合编为《霁山集》。《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卷首1卷,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1949年后,中华书局曾刊行《霁山集》。自2000年以来,浙江古藉出版社又整理编撰陆续出版发行。

林景熙的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腾蛟带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一说四人),景熙居第二。长兄林景怡,字德和,号晓山,从事教育工作,为当地乡校主持人,人品高洁,有诗作传世。季弟林景英,字德渊。

  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20岁时已有诗名。被举荐到首都临安,就读太学。宋时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试合格,选升内舍,再由内舍选升上舍。内舍、上舍均有限额。上舍考试上等,即可授职,称“上舍释褐”,荣耀等同进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可恨那些大臣们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临安陷落前,益王、广王逃离临安,闰三月陆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一曲危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宋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在这样百无聊赖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啸傲泉石,饮酒赋诗,这是反元情绪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今作崖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总统江南释教的札木杨喇勒智(杨琏真珈)为了盗取来皇陵中的金玉宝玩,把在会稽的徽钦二帝以下的历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全部发掘,把剩骨残骸抛弃在草莽中,惨状目不忍睹,但无人敢去收拾。这时林景照正在会稽,出于民族义愤,与郑朴翁等扮作采药人,冒着生命危险,上山拾取骨骸。景熙收得残骨两函,托言佛经,埋葬于兰亭山中,并移植宋常朝殿前冬青树作为标志,并写了《冬青花》诗:“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又作《梦中诗》四首,以凄怆的声调记录了埋骨的经过,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并希望将来能读到他的诗的人,知道民族正气依然存在,没有随着国家的沦亡而完全消失。

  至元二十七年(1290)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八周年忌日,好友谢翱登富春山西台哭祭,写了《西台恸哭记》,又寄诗给林景熙,林景熙写了《酬谢皋父见寄》,一开头便说:“入山采芝薇,豺虎据我丘;入海寻蓬莱,鲸鲵掀我舟。山海两有碍,独立凝远愁。”意为:古人不得志,则隐居山林,或遁迹江海,如今国亡,何处去找一方净土呢?因悲叹:“行行古台上,仰天哭所思。余哀散林木,此意谁能知?”

  元成宗大德初年,林景熙开始他的漫游。先后到过杭州、华亭、苏州、无锡、镇江、湖州以及严陵等地。写了许多寄托爱国之情的纪游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处,也以诗文相互勉励。他重过故宫,江山易主,景物全非,发出“王气销南渡,僧坊聚北宗。烟深凝碧树,草没景阳钟”的感叹。过葛岭时,他对已被杀死的权奸贾似道,还责问“误国竟何言!”

  景熙归隐后,曾说不再与闻世事,但当他听到谢枋得不与元朝合作,绝食而死,十分钦佩,他写道:“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他听到家铉翁放归,呈诗说:“衣冠万里风尘老,名节千年日月悬。”把他比作苏武,表示无限景仰。同时,他以犀利的笔锋,借秦吉了和孙供奉,对那些寡廉鲜耻的叛将贰臣,予以痛斥。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岁后,才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他在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奥别业,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但他还是关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大德五年(1301),他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

  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诀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69岁。晚年,他把自己的诗文收集起来,编成杂文十卷,诗六卷,诗集名《白石樵唱》。

  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林景熙逝世后二十四年,同里章祖程的《白石樵唱》注释本问世。

林景熙的墓

  林景熙墓位于其故乡平阳县带溪乡林泗源村庄后面青芝山(俗名卧牛山)朝南山坡上。砖室结构。清乾隆十二年(1747),平阳县令徐恕率林泗源裔孙重修陵园,并亲题墓碑曰: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1983年,霁山先生墓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分别于1987年和1991年,由政府和当地群众筹集资金,在墓前修筑“仰霁亭”和“霁山碑林”。仰霁亭作8桩3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刘海粟、沙孟海、方去疾,陆俨少等一大批书画大家也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林景熙墓碑刻有“南宋忠义林霁山先生之墓”,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邑令徐恕题。1987年修葺时,在墓前新建仰霁亭一座。亭作8桩3间。仿宋亭阁式石木建筑。亭匾“仰霁亭”三字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所题。亭中诗碑正面刻有林景熙代表作《冬青花》,张鹏翼书;背面刻有《仰霁亭碑记》,苏渊雷撰书;石柱上刻有名家书写的楹联多副。

诗词推荐

镜里颜添老,尘中虑渐轻。青袍宁再误,绿酒尚关情。抱瓮慵朝汲,荷蓑难自耕。诗书仍课子,吾计且儒生。

恶石从来岂汝仇,安居无患却堪忧。不须更守庚申夜,留取三彭儆惰偷。

紫陌暖风细,露房山更深。蜜甜不知味,万花空损心。

无哗观者也深衣,古典如迂效颇奇。放出曦轮行事日,飞来捷帜序宾时。俎阳便觉春流畅,拜爵潜教俗转移。此礼重行应易易,邦人耳目熟威仪。

时情任销歇,闺思转殷勤。也胜山阴媪,挥毫托右军。

雨晴秋稼如云屯,豆没鸡兔禾没人。老农欢笑语行路,十年俭薄无今晨。无风无雨更一月,藜羹黍饭供四邻。天公似许百姓足,人事未可一二论。穷边逃卒到处满,烧场入室才逡巡。县符星火杂鞭箠,解衣乞与犹怒嗔。我愿人心似天意,爱惜老弱怜孤贫。古来尧舜知有否,诗书到此皆空文。

谁为栖栖鲁孔丘,辙环天下果何求。爱人学道行吾志,束带何伤见督邮。

清淮渺然去,白浪势如奔。同发已先远,独行将向昏。洲长宁辨路,夜泊偶依村。灯火稍觉乱,应闻人语喧。

风櫺倒影日光寒,尧日当中露正乾。殿上给扶鸣汉履,螭头簪笔见秦冠。

新秋再宿澂凉兆,间气生才历世稀。绿发文章惊紫殿,青云事业照黄扉。力陈社稷安危计,首斡乾坤造化机。二相鸿图三圣倚,两扶龙德九天飞。勋名屈指中阶少,富贵抽身北道归。翁子乡邦才得请,邺王台观已增辉。拥旄欲去观民政,仗钺俄来统将威。信令指挥千帐帖,仁恩涵养百城肥。

花竹萧骚小圃畦,官居翻似隐沦栖。巴山四合秋阳满,杜宇黄鹂相对啼。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趁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迹疏冠盖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户庭清深宅翠微,雪如佳壁唤题诗。烟梢矗矗青围屋,露叶鲜鲜绿满篱。宿雨一春才泛鸭,新芜几日已藏碑。山僧见客如枯木,疑是懒残南岳师。

交臂多相共,风流忆此人。海翻移里巷,书蠹积埃尘。奉佛栖禅久,辞官上疏频。故来分半宅,惟是旧交亲。

形适外无恙,心恬内无忧。夜来新沐浴,肌发舒且柔。宽裁夹乌帽,厚絮长白裘。裘温裹我足,帽暖覆我头。先进酒一杯,次举粥一瓯。半酣半饱时,四体春悠悠。是月岁阴暮,惨冽天地愁。白日冷无光,黄河冻不流。何处征戍行,何人羁旅游。穷途绝粮客,寒狱无灯囚。劳生彼何苦,遂性

紫阳汪大夫,未老先致事。经营百年藏,结庵自休憩。扁之曰退密,有取于《易系》。相望千里余,一笑问以偈。云何谓之退,密也果何地?若言早休官,眼底非一二。身虽似闲暇,心或未能止。若言四大离,盖棺事则已。纷纷长夜者,皆悟退密旨。非但如上云,十目之所视。夫人皆可能,

烨烨苍龙宿,腾光射斗杓。嘉时锺间气,□契在丛霄。感会风云际,承恩雨露朝。史才资笔削,使指载歌谣。十载霜威重,*连弊俗消。赐环归画省,鸣玉率英寮。典礼还咨伯,寅□合佐尧。谠言文石陛,正色紫宸朝。共说门阑喜,谁云天路遥。一龙今在沼,三凤并仪□。道在须调鼎,谋深

八咏诗成沈隐侯,楼中风月尽兼收。三千题里无新语,七百年间有胜流。领客登临聊一快,举杯相属更无忧。令威早晚冲天去,华表归时记旧游。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於。

百川赴下流,江海互吞吐。回澜薄空日,老岸不立土。坡陀出巨石,鳌背启窗户。我来俯凝碧,万顷过微雨。南沙八十里,草林尽可数。风声玄冥开,松影翠蛟舞。昏昏鱼龙气,暝色失洲渚。林间古兰若,梵放杂鸣橹。不能挂长帆,破浪极幽睹。至今清夜梦,窈窕越修阻。喜君自兹来,浩浩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