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孙莘老见赠时莘老移庐州因以别之

炉锤一手赋形殊,造物无心敢忘渠。
我本疏顽固当尔,子犹沦落况其余。
龚黄侧畔难言政,罗赵前头且眩书。
(莘老见称政事与书,而莘老书至不工。
)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题目是《次韵孙莘老见赠时莘老移庐州因以别之》。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炉锤一手赋形殊,
造物无心敢忘渠。
我本疏顽固当尔,
子犹沦落况其余。
龚黄侧畔难言政,
罗赵前头且眩书。
惟有阳关一杯酒,
殷勤重唱赠离居。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孙莘老的回赠之作。诗人通过自述和对孙莘老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深思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中既有对自身性格特点的描述,也有对孙莘老的景仰与敬佩,以及对离别时刻的祝福和送别之情。

赏析:
首句"炉锤一手赋形殊"描述了诗人的才思之独特,将炉锤的锻打工艺比喻为诗人创作的过程,强调了其独具一格的创作风貌。接着,"造物无心敢忘渠"表达了诗人的创作态度,他认为造物主宇宙间万物的创造并没有特定的目的,因此他在创作中也敢于忘却世俗的眼光和评判。

下文中,诗人坦言自己"疏顽固当",即自己的性格粗疏固执,与孙莘老相比,更加显得沉闷拘谨。而孙莘老则更为开放和多才多艺,诗人自叹不如,感到自己的境遇比他更加不济。

接下来的两句中,"龚黄侧畔难言政"指的是诗人难以言说政治之事,而"罗赵前头且眩书"则是指政治权谋纷杂,使人眩晕。这两句中的政治暗示,可能是苏轼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感叹和不满。

最后两句,"惟有阳关一杯酒,殷勤重唱赠离居"表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祝福和送别之情。阳关一杯酒象征着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深情厚意,而"重唱赠离居"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孙莘老离开庐州、告别时刻的重视和祝福。

整首诗词以自述和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性格的反思、对友人的赞美以及对离别的感慨。同时,通过对政治和世事的隐晦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看法。这首诗词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融入了社会时代的意蕴,是苏轼多才多艺、才情出众的写作风格的典型体现。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今人藏书务书多,昔人读书病书少。藏书不读竟何用,岁老财供蠹鱼齩。俞君命意何其贤,藏书读书两相兼。有楼不肯贮风月,名以万卷非徒然。我今百念空如水,只有耽书心未死。为君作诗岂无意,一鸱时送从兹始。

其八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其八十三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我亦曾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五月十二日抵淮埔作) 其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 其一百三十陶潜酷似卧

焚膏继短晷,坐此寒夜深。不意片楮间,乃见古人心。旷怀浩四海,内视不满襟。山空霜月白,猿鹤流清音。

间空中忽有报应,遂作丹灶为冈,清洋蟠绕,昔居王远家庄。八山耸翠,四水聚贤良。五彩祥云覆罩,三天上、仙韵琅琅。金童报,九霄传送,无外我容光。空生初请问,真如善应,大法空王。演苦空般若,左右圆方。立教分乘引度,通十地、诸圣藏岁。虚空里,希夷大道,洗劫永无疆。

梨花过雨,已是春强半,花恼欲颠狂,兴浑在、秋千架畔。搔头无语,斜日上帘栊,飞上下,语呢喃,又见双双燕。鱼吹细浪,镜面摇歌扇。藉草倒芳尊,衬香茵、落红千片。追奔蜗角,回首醉初醒,逢节物,且欢娱,莫待流年换。

桃李墙头,向人都似他年意。舞丝千丈飏晴光,骀青春无际。花气薰然自醉。傍垂杨、行行缓辔。倦游无奈,回首云山,归期犹未。玉锁楼空,鸟啼花外东风起。少年恩怨付波流,吟望朱阑倚。冉冉尘生客袂。对尊前、高情暂寄。洞天一笑,仙驭乘空,姑峰凝翠。

兹地回銮日,皇家禅圣时。路无胡马迹,人识汉官仪。天子旌旗度,法王龙象随。知怀去家叹,经此益迟迟。

玉砌雕阑,朱门紫陌,争似道人茅宇。尊有新醪,盘无兼味,自傍小溪垂缕。富贵何淫,贱贫亦乐,此外更无他语。有时将明月为家,或共白云为侣。还俯视、六合之间,茫茫何物,不入灵台丹府。绿水青山,野花啼鸟,已把此心留住。梦熟黄梁,尘飞沧海,转首便为千古。问雪堂、归去何

江湖最乐是渔翁,何地无天着钓篷。见惯白鸥浑不避,一丝晴飏蓼花风。

一帆安稳转汀洲,吞吐波澜画鷁遒。三尺龙文光景动,川平何处有蛟虬。

两桨往莽苍,弓蓬穷空濛。偃偻苦怒雨,穷窿通雄风。美茝迤丽紫,丛枫朦胧红。彼美绮里子,终同隆中翁。

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风吹黄埃起,落日驱征车。何代此开国,封疆百里馀。古今不相待,朝市无常居。昔人城邑中,今变为丘墟。昔人墓田中,今化为里闾。废兴相催迫,日月互居诸。世变无遗风,焉能知其初。行人千载后,怀古空踌躇。

山来分楚越,水落会蒸湘。鹿走旧随云底去,鹤翻时带雨飞来。

舟车历尽险,风物乃还君。俎肉应多味,虞韶不复闻。林鸣异音鸟,山冒欲晴云。若吊张丞相,空祠旧近坟。

千峰映碧湘,真叟此中藏,饭不著石吃,眉应似发长。枫梩搘酒瓮,鸐风落琴床。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竹韵漫萧屑,草花徒织茸。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

乃翁五车读,弓剑初一命。九十归田园,颜丹眼如镜。客来不告倦,笔落有余劲。霜严草花落,松柏独也正。吾怜盼与札,徐阅襄昭定。济美竟寂寞,陈编漫辉映。翁家戏彩郎,足继贤业盛。雄词逼王杨,奥学窥韩孟。援今校古昔,两翁犹此病。今段天试君,处此要以静。

眼底无群子,毫端有百川。修名如扬月,余事亦凌烟。剩欲携藤去,相从听雨眠。恐渠即霄汉,泉石罢潺湲。

风雨摧残桃李枝,东园无树不离披。海棠过後残花在,恰似上春初发时。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锦机织了相思字。天涯路远无由寄。寒雁只衔芦。何曾解寄书。缄封和血泪。目断西江水。拟欲托双鱼。问君情有无。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