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斋诗

七日混沌离,穿凿争七窍。
硕果一失仁,百体俱弗肖。
巧诈日横生,售朴至深溺。
圣人忧世心,世变若愿燎。
安得至木资?与世作津桥。
学斋取木名,众巧不同调。
回愚与参鲁,入室得道要。
岂是灰槁人,灭心比灭爝。
君看记须鸡,人方诋不鹞。

作品评述

《木斋诗》是元代杨维桢的一首诗词。诗中通过描绘混沌离散、人心浮躁的世态炎凉,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心不正的忧虑。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七日混沌离,
七天的混沌状态逐渐解散,

穿凿争七窍。
人们彼此争论,争辩不休。

硕果一失仁,
伟大的成果却失去了仁爱之心,

百体俱弗肖。
百姓们一个个都失去了原本应有的样貌。

巧诈日横生,
狡猾诡计层出不穷,

售朴至深溺。
追求虚妄的事物沉溺其中。

圣人忧世心,
圣人忧心忡忡于世道的变迁,

世变若愿燎。
期望能够改变世态如同点燃炬火的渴望。

安得至木资?
如何才能获得至高无上的道德资质?

与世作津桥。
与这个世俗建立起桥梁。

学斋取木名,
修学的斋房取名为“木斋”,

众巧不同调。
各种才艺各有不同的风格。

回愚与参鲁,
回避愚昧,参与到学问中来,

入室得道要。
要得到真正的道德修养必须进入内室。

岂是灰槁人,
不是枯朽无用的人,

灭心比灭爝。
心灵的沉寂胜过灭掉烛火。

君看记须鸡,
君子留心,务必要谨慎行事,

人方诋不鹞。
否则人们会诋毁你,就像诋毁鹞鹰一样。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杨维桢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忧虑之情。他通过诗中所描述的种种现象,揭示了人们追求功利和虚妄的心态,以及对仁爱和道德的忽视。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的反思,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重视道德修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诗词唤起了读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反思,旨在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警觉。

诗词推荐

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几雨里,近清明。吹箫门巷冷无声。梨花月,今夜负中庭。远岫敛修颦。春愁吟入谱,付莺莺。红尘没马翠埋轮。西泠曲,欢梦絮飘零。

龙公底戏剧,长啸暝江天。雨鹊翻仍语,风舟舞不前。

渊明六十三,我已多数秋。未死亦偶然,神仙殊谬悠。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竹风云渐散,杉露月犹光。无复重来此,归舟凌夕阳。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藤花深洞水,槲叶满山风。清境不能住,朝朝惭远公。

曾睹夭桃想玉姿,带风杨柳认蛾眉。珠归龙窟知谁见,镜在鸾台话向谁。从此梦悲烟雨夜,不堪吟苦寂寥时。西山日落东山月,恨想无因有了期。

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空流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暗黎饭后钟。

忽辞洛下缘何事?拟向江南住几时?每过渡头伤问法,无妨菩萨是船师。

相主吕公医主卢,色身色相莫逃渠。新离有色入无色,果到吾前口自{吱支换去}。

恶风夜半阻归船,端欲留人作胜缘。千里携家观竞渡,五湖新涨政黏天。棹翻波浪山如雪,醉杀儿郎喜欲颠。得去更佳留亦好,吾曹何处不欣然。

昔闻少陵翁,皓首惜堕齿。退之更可怜,至谓豁可耻。放翁独不然,顽顿世无比,齿摇忽脱去,取视乃大喜。譬如大木拔,岂有再安理。咀嚼浩无妨,更觉彘肩美。

见别一年余,岁残相忆初。重烦君欵密,远寄我空疏。衰朽百端有,忧愁一点无。闲吟四十字,聊用答来书。

此地非庐岳,东林邂逅过,我羞陶靖节,僧异远头陀。

一官南北鬓将华,数亩荒池净水花。扫地开窗置书几,此生随处便为家。

复添三叹处,回泊四安时。野市人言犷,官坊酒味醨。聚船要价重,涤釜待粮迟。客况那通遣,终身厌路岐。

猗兰杳幽茂,深林自吹香。何必九畹滋,一枝有余芳。春锄斸寒烟,渺渺怀江湘。灵均恫未死,憔悴歌沧浪。

去年新燕至,新巢在大厦;今年旧燕来,旧垒多败瓦。问主人,呢喃泪盈把。画梁不可望,画舫聊相傍。肃羽恨依栖,衔呢叹飘飏。自言“昨辞秋社归,北来春社添恶况。一处靡芜兵燹红,朱门那得还无恙!最怜寻常百姓家,荒烟总似乌衣巷。”君不见,晋室中叶乱五胡,烟火萧条千里孤;

雨挟东风作嫩寒,短墙围水柳藏烟。游人不出西湖静,白鹭飞来在画船。

天开景运。记建武中兴,炎刘重盛。明良际会,八表风调雨顺。任一时、岳降生申,正千载、河清诞圣。祥云拥,流霞映。飞仙拱,魁星炯。佳应是、师真毓瑞,人天交庆。蘅薇香满元宵景。耀天目、神光如镜。见龙章凤质,降伏群魔归正。禀玄元、立教开先,悟至道、心空神领。昌元嗣,

面如死灰,匙挑不上。祖翁活业,尽情破荡。无星秤子拈来,也解袋子分斤定两。礼长老,少思算。鳄鱼幸自徙化方,勾引渠归成祸患。

开窗种修竹,鉴石搆方池。良夜月来此,劳生几个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