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天一方,风沙惨日色。

出自明代释今无的《清明》

出自明释今无的《清明》

拼音和注音

xī nán tiān yī fāng , fēng shā cǎn rì sè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天一:1.谓与天合而为一。2.星名。3.神名。4.太岁的别名。

西南:西南xīnán∶西南方其西南诸峰。——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向西向南潭西南而望。——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日色:日色rìsè阳光日色不早了,快点赶路吧

风沙:风和被风卷起的沙土。

一方: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清顾炎武《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齐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宋欧阳修《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陈沂《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宋曾巩《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高诱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高诱注:“方,道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唐李贺《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元曾瑞《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焦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臧克家《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唐王建《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宋张载《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12.宋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15.一万的隐语。详“一干一方”。

南天:南方的天空。指南方。有时特指岭南地区。

释今无

不详


原诗

西南天一方,风沙惨日色。

欲陟彼高处,支离自不力。

满道飞纸钱,我且将安适。

塞上小儿女,哭声一何极。

哭声不可闻,哭辞人不识。

抱书上床眠,眠去省太息。

诗词推荐

白云堆里奋苍*。横亘洞庭秋。掀髯舞爪何狞恶,峥嵘势、抉石崩流。飞入君家栏槛,满堂风雨飕飕。须叟烟雾漠然收。幻出老松揪。谁濡墨汁传神妙,森森露、铁戟戈矛。对此翠涛银浪,也胜瑶岛沧洲。

二竹家传一发微,眼中难问是和非。诗书事冷官符惞,韦布形枯缯户肥。儿戏仙楼空梦见,老过颠岭只愁归。山溪亦有不平处,终日喧声水战矶。

狎邪早不由三阁,崛强今难事五楼。宁伴伯夷山下饿,岂随徐福海中求。

每同南郭先生到,今伴东牟太守来。自顾拙疏聊自乐,白云径里踏荒苔。

此举朝廷系重轻,先生直以去为荣。但令天下无邪党,不愿吾曹有令名。模楷昔曾宗李氏,缙绅今尽说阳城。是非公论从来定,少待前头风浪平。

将军入奏平燕策,持笏榻前亲指画;天山热海在目中,下殿即日名烜赫。驰出都门雪初霁,直过黄河冰未坼。绣旗方掠桑乾渡,羽檄已入金台陌。勇士如鹰健欲飞,孱王似兔何劳搦。戎服押俘献庙社,正衙第赏颁诏册。端门赐酺天下庆,御觞尚恨沧溟迮。从来文吏喜相轻,聊遣濡毫书竹帛。

家世中朝第一流,郡符那得久淹留。诗情更入山水国,醉眼独高烟雨楼。文举定非余子辈,元龙须向古人求。磻溪莫讶功名晚,今代何人有直钩。

投我木瓜霜雪枝,六年流落放归时。千岩万壑须重到,脚底危时幸见持。

人生一沤浮,何适非暂寄。会须脱尘劳,谈文不谈利。开轩得此君,意惬投宿嗜。未堪食凤凰,已足巢翡翠。惜哉小窗栊,此地久何閟。想当未辟初,宁免簿书累。高人一披拂,便有无穷意。纷纷市廛子,冠盖乱如沸。倘令见清标,魄褫复丧气。客如王子猷,不速端可致。嗟予饱忧患,久矣

一径杉松驻晚烟,渐看台影入云间。江拖缟带萦危堞,地注青螺出远山。当日英雄无复见,此时箫鼓有谁閒。我来应被藤萝笑,尘满衣冠盍厚颜。

饱经霜古树,怕春寒、趁腊引青枝。逗一点阳和,隔年信息,远报佳期。凄葩未容易吐,但凝酥半面点胭脂。山路相逢驻马,暗香微染征衣。风前袅袅含情,虽不语、引长思。似怨感芳姿,山高水远,折赠何迟。分明为传驿使,寄一枝春色写新词。寄语市桥官柳,此先占了芳菲。

玉质生从瘴海傍,轻绡淡墨写微茫。疎花賸作江梅瘦,手底风头只欠春。

前年为郡得陵时,不谓其州陋如此。萧条官宇岩岭上,零落民家坑谷里。西城初入已可厌,窃谓岂堪余所止。幸逢之彦倅郡事,日月渐深殊可喜。予以所禀至迂谬,君亦恬然尤自委。每来聚议一朝罢,各云掩门归隐几。虽然有时亦为会,此事可知谁得已。酒肴粗粝妓乐可,况复譊譊满公使。

五老知符命,皤然共效灵。游河方告瑞,入昴忽为星。接武传歌咏,翻身上杳冥。来同聚井数,去作种榆形。鹤发光难认,龙图兆可听。至今依列宿,高印远天青。

枝头红白乱飘零,又同风光入柳汀。自笑半生成草草,不知双鬓已星星。贪吟为有诗磨勘,戒饮从教酒勒停。旋学禅床诸衲子,蒙头相对一函经。

命驾访嵇,泛舟思戴,此兴甚浓。料情侔杨惲,乌乌拊缶,意轻殷浩,咄咄书空。莫讶群芳淹速异,到时序推排元自同。休怅望,任春来桃李,秋后芙容。因嗟锦城四载,漫赢得、齿豁头童。叹里门密迩,易成间阔,诗筒频寄,难续新工。我已怀归今得请,念此地迟回谁似公。经济手,看鸾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仍将尺书报,勿复问从违。

舟泊秦淮近晚晴,遥观瑞气在金陵。九天日月开洪武,万国山河属大明。礼乐再兴龙虎地,衣冠重整凤凰城。莺花三月春如锦,兆姓歌谣贺太平。

木落前山霜露多,手持寒锡远头陀。眼看庭树梅花发,不见诗人独咏歌。

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果何心。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