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文徵明的《送石斋太傅致仕还蜀(其二)》
拼音和注音
cháo cí huáng gé xiè jūn wáng , mù xiàng chéng dū wèn cǎo tá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草堂:(名)茅屋。多指古诗人或隐士的住房:杜甫~(在四川成都)。
成都:中国四川省省会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之一。
君王:封建时代世袭体制的王国对统治者的尊称。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原诗
朝辞黄阁谢君王,暮向成都问草堂。
璇毂亲扶尧日月,云章曾补舜衣裳。
由来道大难为用,此日功成且退藏。
满地落花春梦醒,濯清亭上听沧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