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朱熹的《挽汪端明三首(其二)》
拼音和注音
yī guān hū cháng yè , yú zi mán fēn fē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衣冠:1.衣服和礼帽。2.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长夜:长夜chángyè[endlesslongnight]∶漫长的黑夜长夜沾湿何由彻。∶比喻黑暗的时代。∶整夜;彻夜长夜之饮
纷纷:(形)繁多而杂乱:议论~。②(副)接连不断地:大家~报名。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原诗
旷宇元无际,孤标自不群。
物情良有寄,谗口讵堪闻。
未许时明政,犹堪史阙文。
衣冠忽长夜,馀子谩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