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任路分喜雨

一雨欢声已沸传,更观佳句倍欣然。
一时果遂为霖望,会见重书大有年。

作品评述

《和任路分喜雨》是宋代文人吴芾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一场喜雨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欢声笑语传遍四野。诗人在雨中欣赏他人的佳句,倍感喜悦。这场雨来得正是时候,符合人们的期望,而且重逢的机会也让他可以写下一封重要的信件。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雨水的到来,表达了喜悦的情绪。雨水是大自然的馈赠,它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诗人听到了人们欢快的声音,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这使他心情愉悦。他在雨中欣赏他人的佳句,抒发自己对美的追求和赞美之情。整首诗词气氛欢快,充满了喜悦和赞美之意。

诗词中的“果遂为霖望,会见重书大有年”表明这场雨水的来临符合人们的期望。雨水的丰沛让人们欣喜不已,而且这次重逢的机会也让诗人有机会写下一封重要的信件。这句话也暗示了雨水的重要性和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雨水的到来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喜悦的感激之情。诗人在雨中欣赏佳句,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整首诗词情感饱满,气氛愉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作者介绍

吴芾(一一○四~一一八三)(生年据集中诗我生甲申岁),字明可,号湖山居士,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一三)进士,歷删定官,秘书正字。以不附秦桧,罢。后通判处、婺、越三州,知处州。三十一年,召爲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出知婺州。孝宗即位,知绍兴府,未几,召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以事提举太平兴国宫。干道三年(一一六七)起知太平州。五年,改知隆兴府。六年,以年老奉祠。淳熙元年(一一七四),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十年卒,年八十。有《湖山集》二十五卷,长短句三卷,别集一卷,奏议八卷(本集附宋周必大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湖山集》十卷。《嘉定赤城志》卷三三、《宋史》卷三八七有传。 吴芾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湖山集》爲底本。参校民国李之鼎宜秋馆刊本(简称宜秋本)、《仙居丛书》排印本(简称仙居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便作武陵溪上看,春来何处不开花。

岁事有丰俭,民情关悴荣。蓄储虽具数,郡邑颇空名。为国深存虑,劳公作是行。违离频领引,邂逅复心倾。有志空前躅,无成愧此生。匆匆还进棹,覃查仅班荆。对雨埙篪句,看云手足情。千林唤归去,一雨劝催耕。

三闾纫佩秋,志在公子兰。荃不察予衷,江干泪潺湲。

徇世甘长往,逢时忝一官。欲朝青琐去,羞向白云看。荣宠无心易,艰危抗节难。思君写怀抱,非敢和幽兰。

日月无时停,飘忽成隆冬。烟云惨不舒,暮雪陵飚风。永怀皲瘃忧,藉此衣褐重。蛰虫逐微煖,地底度岁穷。饮啄却外物,一气常自充。人貌肖天地,不能保微躬。

凭亭献地豹言非,秦间谦颇又不疑。四十万兵降死后,浑轮括母一先知。

琅琊山色最清雄。心赏待衰翁。路转峰回如画,新亭半湿青红。风流宾从,清闲岁月,且共从容。莫笑尊前老大,犹堪管领春风。

贫者士之常,富亦我所欲。得常讵要大,逐欲何由足。荒哉化蝶翁,微欤监河粟。人生命如线,日须不盈匊。俯仰天地间,何由放羁束。

去时不由人,归怎由人也。罗带同心结到成,底事教┾舍。心是十分真,情没些儿假。若道归迟打棹篦,甘受三千下。

佳人才子两相宜,置福端由祸所基。永作夫妻谐汝愿,不劳鑽穴隙相窥。

五柳先生日醉眠,客来清赏榻无毡。酒资尽在东篱下,散贮黄金万斛钱。

颺下山藤设意深,嗅乌喙药祸沾身。脚跟未断红丝线,智鉴难逃明眼人。

蛾眉新画觉婵娟,斗走将花阿母边。仙曲教成慵不理,玉阶相簇打金钱。刘郎相约事难谐,雨散云飞自此乖。月姊殷勤留不住,碧空遗下水精钗。

烧香为后山,展像拜太虚。谁能作九原,候虫吊寒墟。

古为万事无真实,赖有区区史笔存。士雅闻鸡偶同被,至今起舞说刘琨。

秋雨秋风入暮天,愁心独与片帆悬。总教作客非千里,堪笑为郎已六年。芦叶半黄风破岸,稻花全白水平田。栖迟岁月怜今昔,《梁父》孤吟倍黯然。

红红白白两铜瓶,软饱相看眼倍明。脔肉自能知鼎味,底寻酒海与花城。

吾兄笔锋雄,诗俊不可和。雪中思清绝,韵恶愈难奈。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言随飞花落,意与长风簸。余力远见撩,千里寄?崔嵯。嗟予学久废,有类转空磨。研磨久无得,安可待充货。空记乘峡船,行意被摧剉。溟闬覆洲渚,泠洌光照坐。我唱君实酬,驰骋不遑卧。譬如逐兽卢,岂

闲田北川下,静者去躬耕。万里空江菼,孤舟过郢城。种荷依野水,移柳待山莺。出处安能问,浮云岂有情。

共此一里居,谁令阻良觌。惆怅步芳园,山樱还独摘。风含驻花意,雨散流池迹。尊酒不来同,兹晨端可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