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置酒菊花开,秋浦闻猿江上哀。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出自宋王安石的《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

拼音和注音

qí shān zhì jiǔ jú huā kāi , qiū pǔ wén yuán jiāng shàng āi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菊花:植物名。菊科,多年生宿根性草花。品种极多。叶互生,柄短,色泽浓绿,叶缘有缺刻和锯齿。茎端分枝,生头状花序,花冠有舌状、筒状、丝状等,花色丰富,有红、黄、白、紫等,一般为黄色。也称为「黄花」、「九花」、「日精」、「延龄客」。

江上:江岸上。江面上。江中。

置酒:置酒zhìjiǔ摆下酒宴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原诗

齐山置酒菊花开,秋浦闻猿江上哀。

此地流传空笔墨,昔人埋没已蒿莱。

平生志业无高论,末世篇章有逸才。

尚得使君驱五马,与寻陈迹久徘徊。

诗词推荐

夜来飞雨濯残芳,绿遍童童佛树行。把酒可劳悲暮节,振衣还自喜微凉。清帘不下轻颺燕,别院时来暗霭香。自是嵩阳欲归客,为公聊尽次公狂。

妙算申帷幄,神谋出庙廷。两阶文物备,七德武功成。校猎长杨苑,屯军细柳营。将军献凯入,歌舞溢重城。

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曝旧芳茵。立秋日后无多热,渐觉生衣不著身。

石屏老,家住海东云。本是寻常田舍子,如何呼唤作诗人。无益费精神。千首富,不救一生贫。贾岛形模元自瘦,杜陵言语不妨村。谁解学西昆。

横截春流架断虹,凭栏犹思五噫风。今来未必非梁孟,却是无人断伯通。

才失阳和气便寒,遥林遮雾晓漫漫。微霜未着枝先劲,零露方滋叶已干。弱质纵凋还自惜,芳心犹在讵应残。请君试看深秋色,不学青枫更染丹。

礉礉石林立,滃滃云壑閟。万杉最深中,莫有前朝寺。

黄金照地晋将军,剑履盈门万石君。独以德名追远裔,尽将富贵比浮云。璚田种药期公寿,夜壑移舟忽梦分。彷佛平生阻瞻觌,一诗三叹漫殷勤。

白驹絷维之,君乃再岁住。政如何蓧翁,鸡黍止季路。得句推敲余,每肯向予吐。平生识丁字,颇亦指佳处。只今妙著述,讵云工训故。东陆方播和,南云遽回顾。似闻汉诸公,交口河东赋。挽袖不转头,欻作翩鸿去。郡舍虽旧约,侯门有晚遇。可忘酒招携,况识棋胜负。老景乐事稀,春意

笙歌日日醉春风,帘卷画堂花影中。不是凤凰飞不到,更无一树是梧桐。

竹篱茆舍,底是藏春处。玉蓓锁檀心,带黄昏、轻烟细雨。神清骨莹,端似雪堂仙,临岁晚,傲寒威,寂寞江村住。琼林阆苑,有信终归去。冷暖笑凡情,辨南枝、北枝几许。灵芳绝艳,知肯为谁容,东阁里,西湖畔,总与花为主。

溪落洲荒水半篙,枯杨两岸冷萧骚。田家预办来年事,加得陂头一丈高。

山作剑攒江写镜,扁舟斗转疾于飞。回头笑向张公子,终日思归此日归。雪飐霜翻看不分,雷惊电激语难闻。沿涯宛转到深处,何限青天无片云。

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縠儿,劝我脱破袴。不辞脱*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古迹是何王,平身入石房。远村通后径,一郡隔前冈。昼静唯禅客,春来有女郎。独醒回不得,无事可焚香。

余生信多厄,浩叹命可嫌。二年不出门,日白夜有蟾。云何此举棹,风雨随相淹。嗟人孰无友,钱子吾所欣。遥遥松江道,劳苦亦已厌。始自发松陵,赫赫晨飙严。桥门水西吸,吸舟向堤粘。舲人纷运篙,堕者几欲歼。心惊不得坐,起视衣皆沾。幸矣免亡失,私庆自理髯。顾此皆官夫,一死

菜梜朝酲后,茶瓯午困前。入帘禽避弹,升灶蚁求{凛冫换羊}。观物因多感,谋生各务全。蚕登新麦贱,田叟荷皇天。

欲知人意喜,万户郁炉烟。纱帽花垂额,金邱酒到莲。岁丰端可卜,农劝竞相传。往矣南阳政,今追召父贤。

碑获於开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厅。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观下,今墓在开元寺之东南数十步,则寺岂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迁于蜀,至雍,道病卒,则雍非长安,此乃古雍也。峥嵘开元寺,仿佛祈年观。旧筑扫成空,古碑埋不烂。诅书虽可读,字法嗟久换。词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瓚。先君

上客南台至,重阳此会文。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阳曛。务简人同醉,溪闲鸟自群。府中官最小,唯有孟参军。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