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太白已仙去,诗骨此山藏。
胸中锦绣如屋,都乞与东皇。
碎翦杏花千树,浓抹胭脂万点,妖艳断人肠。
晓露沐春色,晴日涨风光。
孤村路,逢休暇,共徜徉。
酒旗斜处,□□一簇几红妆。
暂息江头烽火,无奈鬓边霜雪,聊复放疏狂。
倚俟玉壶竭,未肯宝鞭扬。

作品评述

《水调歌头》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吴渊。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水调歌头

太白已仙去,诗骨此山藏。
胸中锦绣如屋,都乞与东皇。
碎翦杏花千树,浓抹胭脂万点,妖艳断人肠。
晓露沐春色,晴日涨风光。
孤村路,逢休暇,共徜徉。
酒旗斜处,□□一簇几红妆。
暂息江头烽火,无奈鬓边霜雪,聊复放疏狂。
倚俟玉壶竭,未肯宝鞭扬。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太白已经飞升成仙的情景,但他的诗歌才华却留在了人间。诗人感慨太白的诗骨融入了这座山中。他表达了对太白诗才的崇敬,并希望能将自己胸中的才华与东皇分享。

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春日的美景,以及与休闲时光一起在孤村小路上徜徉的愉悦感受。酒旗斜处,似乎有一簇红妆的景象,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然而,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烦恼和无奈。诗中提到了江头烽火的燃烧,以及鬓边的霜雪,暗示了战乱和岁月的无情。尽管如此,诗人仍然希望能放纵自己的心情,继续写作,但他也感到了时光流逝的压力。

赏析:
《水调歌头》以清新明朗的风格展现了宋代诗人的情感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太白的飞升与自己的平凡相对比,凸显了诗人对太白诗才的崇拜。同时,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和休闲时光,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然而,诗中也透露出对战乱和时光流逝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这种矛盾情感的表达增加了诗词的复杂性和艺术性。

总体而言,吴渊的《水调歌头》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吴渊(1190—1257年)字道父,号退庵。吴柔胜第三子,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约生于宋光宗绍熙初,卒于理宗宝祐五年,年约六十八岁左右。嘉定七年中进士,调建德主簿。丞相史弥远在馆中留他,将授以开化尉,他谢道:“甫得一官,何敢躁进。”弥远就不再强他。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又力战有功。拜参知政事,未几,卒。渊著有《退庵集》、《退庵词》奏议及易解,《宋史本传》传于世。

吴渊的介绍

  吴渊,柔胜子,潜兄。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历知州县,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入为秘书丞(《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出知江州,历江淮荆浙福建广南都大提点坑冶,知镇江府兼淮东总领。嘉熙二年(1238年),知太平州兼江东转运使,改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罢领祠禄。起为江西安抚使兼知江州,寻为沿江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浙西提点刑狱,知太平州。进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丐祠。起为荆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兼夔路策应大使。宝祐五年,拜参知政事,寻卒,年六十八。有《退庵文集》,已佚。今存《退庵遗集》一卷。《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吴渊诗,以清顾氏读画斋《南宋群贤小集》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於卷末。

吴渊的生平

  吴渊初任建德县簿,丞相史弥远与他长谈一日,发现他很有才干,十分高兴,欲任命他为开化县尉,吴渊以“甫(刚开始)得一官,何敢躁进?”为由婉言谢绝,史弥远称他为“国器也”。吴渊为官公道正派,清正廉明。任建德县簿时,“江东九郡之冤,讼于诸使者,皆乞送渊”。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洗清冤曲,深得百姓拥戴。后任提点浙西刑狱时,衢州、严州盗贼四起,吴渊调遣将士,“歼其渠魁,散其支党”,平息了盗贼,为朝廷立下了功劳,升为朝官,先任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左司,后任右文殿修撰、枢密副都承旨兼右司兼检正。时值朝廷准备进兵中原,丞相郑清之拟采取“据关守河”的策略,吴渊竭力反对,曰“国家力决不能取,纵取之决不能守”,郑清之很不高兴。不久,中原战事发展果然不出吴渊所料,郑清之写信向吴渊引咎并致谢。此后,吴渊先后担任工部、兵部、户部侍郎,镇江知府兼总领,太平知州兼江东转运使,隆兴知府,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宝章阁直学士,华文阁直学士,兵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他尽职尽责,体恤百姓,关心朝政,先是“力陈九事”,后来又提出了兴利除害二十五事,得到了朝廷的赞许。

  吴渊在几处任所连逢大灾,他全力慰抚赈济。任太平(今当涂)知州时,两淮流民涌入太平境内者达40余万人,他将流民编成“什伍”(古代户籍编制,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予以赈济,令当地土著人不要侵犯,使流民得以安定,当时临近的其它州县经常发生流民放火抢劫事件,唯独太平州境内安然无恙。任隆庆知府、镇江知府和平江知府时,均遇大灾,吴渊力行荒政,数次赈灾,使187万余灾民得以存活。

  吴渊的军事才能也得到朝廷的赏试。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会合蒙古灭金后,蒙古军即向南宋连续用兵。吴渊创办团练,建司空山、燕家山、金刚台三大寨及嵯峨山、鹰山、什子山等二十二小寨,组织丁壮为伍,各寨队伍相接应,使之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无战则耕,有警则御。湖南峒人暴乱,吴渊受命平定,生擒魁首。宝祐三年(1255年)三月,吴渊任江陵知府兼夔路策应大使、京湖屯田大使时,调兵二万增援四川,又力战白河、沮河、玉泉一带,败元将汪惟立。

  吴渊的孝行也为世人所敬佩。五岁丧母,“哭泣哀慕如成人”。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父亲吴柔胜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吴渊在家守丧三年,保留官职,但不理朝事。在守丧期间,朝廷下诏书命他复职,他坚决不同意,并上书朝廷曰:“人道莫大于事亲,事亲莫大于送死,苟冒哀求荣,则平生大节已扫地矣,他日何以事君?”意思是说,人的道德以孝敬父母为最大,而孝敬父母又以为父母养老送终为最大,如果我不顾失去父亲的哀痛去追求荣华富贵,我就失去了人生的大节,今后如何做人做事?又如何为朝廷效力,为皇上尽忠?最后朝廷答应了他的要求,直到守丧期满才去复职。

  吴渊的功德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朝廷授其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侯,宋理宗赵昀赐“锦绣堂”、“忠勤楼”大字,又进爵庄敏公。宝祐五年(1257年)正月,吴渊以功拜参知政事,身列相位,仅七天即卒于自荆湖回京途中,追赠“少师”。史记吴渊“有材略,迄济事功,所至兴学养士,政尚严厉”,诗词文论都有成就,著有《退庵文集》、《易解》、《庄敏奏议》30卷等,《词综》收其词多首。

诗词推荐

斗酒才供泪,扁舟只载愁。画桥青柳小朱楼。犹记出城车马、为迟留。有恨花空委,无情水自流。河阳新鬓尽禁秋。萧散楚云巫雨、此生休。

水调歌头

紫烟楼阁碧纱亭,上界诗仙独自行。奇险驱回还寂寞,云山经用始鲜明。藕绡纹缕裁来滑,镜水波涛滤得清。昏思愿因秋露洗,幸容阶下礼先生。

水调歌头

卧雪常山馆,孤吟气转雄。若逢洛阳令,闭户不相通。

水调歌头

众山环绕一溪斜,低小轩窗眺望赊。行遣方兄寻野店,坐邀欢伯过仙家。多情恋顶乌妙帽,不语向人黄菊花。山月上时归更好,何妨有待于昏鸦。

水调歌头

翠盖参差森玉柄。迎风浥露香无定。不著尘沙真体净。芦花径。酒侵酥脸霞相映。棹拨木兰烟水暝。月华如练秋空静。一曲悠扬沙鹭听。牵清兴。香红已满蒹葭艇。

水调歌头

轻去千金若弃遗,高情勇决固应稀。端来共我茅一把,不肯折君腰十围。世事弹棋无定局,人情蒙穽有深机。生涯也趁身强健,况是平阳德可依。

水调歌头

年光过眼如车轂,职事羁人似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涕泣满青衫。

水调歌头

叶公所好者,熟已识头角。一日真物来,骇汗沛且渥。我初见韩子,蜿蜒喷雷雹。子复蛟龙文,气象不可捉。畏怀但惊顾,得与前事较。

水调歌头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见《纬略》)

水调歌头

老子谁知密度关,却支筇杖访荒园。故应我辈钟情别,佳话真堪诏子孙。

水调歌头

花飞伤宿雨,山润照清晨。念子经时卧,嗟予一味贫。稍闻疏药饵,遐想整衣巾。何日扶藜出,相陪醉晚春。

水调歌头

无策资身每自嗤,始谋不善悔何追。行乎患难宁今日,何暇更论淹速期。

水调歌头

问佛答云乾屎橛,明明此理难分雪。金刚宝剑倒杀人,钝钢止用新罗铁。

水调歌头

卷帘新月倚栏风,看到浮云世事空。黄壤几埋青鬓客,丹枝宁上白头翁。据鞍顾主心徒壮,探笔还人技已穷。何似此间无事坐,细斟春酒摘秋菘。

水调歌头

留侯帷幄勋,平勃未足数。晚从赤松君,雅志在轻举。公今卜真游,百蕴未一吐。古来贤达人,不必同出处。那知夫心云,解作及时雨。

水调歌头

与梅结友问为谁,松竹中含霜雪姿。竹岂寒盟已仙去,宿心惟有老松知。

水调歌头

中年亲友惜分离,况我身兼老病衰。余景庶几犹及见,登瀛召客过门时。

水调歌头

借得官亭小似船,六桥风月友三贤。芙蓉未发荷花老,一点诗情若个边。

水调歌头

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气应邻我忆家。极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如泪看黄花。

水调歌头

一境新开雉堞西,绿苔微径露凄凄。高轩夜静竹声远,曲岸春深杨柳低。山霁月明常此醉,草芳花暗省曾迷。即随凤诏归清列,几忆风花梦小溪。

水调歌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