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

举世争称邺瓦坚,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

作品评述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题目为《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举世争称邺瓦坚,
一枚不换百金颁。
岂知好事王夫子,
自采临潼绣领山。
经火尚含泉脉暖,
吊秦应有泪痕潸。
封题寄去吾无用,
近日従戎拟学班。

诗意:
这首诗词以描述骊山上的澄泥砚为主题,通过对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品质卓越的砚台的赞美和向往。同时,诗中也融入了对王夫子、秦朝的思念之情,体现了苏轼对历史的追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赏析:
首句“举世争称邺瓦坚”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邺瓦是古代著名的砚台,这句话形容邺瓦的坚固耐用,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接着,“一枚不换百金颁”,强调邺瓦的珍贵和价值,即使百金也难以换得。通过这两句,苏轼表达了对于高质量砚台的渴望和推崇。

接下来的两句“岂知好事王夫子,自采临潼绣领山”,则表达了苏轼对王夫子(指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的敬仰和称赞。王夫子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创作山水画,苏轼将王夫子的艺术境界与自己对骊山澄泥砚的追求相联系,彰显了对艺术的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随后的两句“经火尚含泉脉暖,吊秦应有泪痕潸”则将诗情扩展到历史的回忆和感伤中。苏轼以砚台经历火烧仍保持温暖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同时联想到秦朝的兴亡,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和流转,以及人事如梦的感慨。

最后两句“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従戎拟学班”,则展现了苏轼身处纷乱时局下的无奈和决心。他将自己的作品寄给别人,认为已经无用,表示自己决定近期从军,学习班插班生,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回应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高质量砚台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砚台的描绘,诗词传递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并且借此抒发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举世争称邺瓦坚,
人人称赞邺瓦的坚固,
一枚不换百金颁。
就连一枚邺瓦也值百金。

岂知好事王夫子,
岂知善事的王夫子,
自采临潼绣领山。
亲自采取雄伟的临潼山作为画题。

经火尚含泉脉暖,
历经烈火仍保留温暖,
吊秦应有泪痕潸。
悼念秦朝的人定有悲伤的泪痕。

封题寄去吾无用,
题诗寄去已无用,
近日従戎拟学班。
近日决意从军学习班。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邺瓦砚台,表达了苏轼对高质量砚台的赞美和向往。他以邺瓦的坚固和珍贵来形容它的价值,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王夫子的敬仰,将王夫子的艺术境界与自己对砚台的追求相联系。在描述砚台经历火烧仍温暖的情景中,诗人联想到了秦朝的兴亡,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常。最后,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作品价值的怀疑,并决定近期从军,表达了对时代的回应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砚台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通过砚台的描绘,诗人传递出对美好事物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并借此抒发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决心。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薄材何幸拥朱轩,空食东州已一年。陇上雨余看麦秀,桑间日永问蚕眠。官名虽冗身无累,心事长闲地自偏。只恐再期官满去,每来湖岸合留连。

白石江乡家益贫,圣朝渔父不称臣。门前江水通三岛,谷口人烟杂四民。手种参苓羲世药,心知鸡犬汉时邻。却怜淑景浮云薄,留得风流一季真。

如今推也,是子是贼,买帽相头,食鱼去骨。

宴锡蓬山焕旧章,群工列席侍龙光。加笾折俎君恩重,合奏回风韵语长。击筑为歌嗤汉祖,举觞隆礼视周王。幸哉盛成今逢见,愿赴功名敢入襄。

春光垂老日,北骑欲归时。王气如三捷,懽声定四驰。山河还旧贯,草木有余悲。拟颂中兴业,孤忠只自知。

江左风流王谢家,尽携书画到天涯。却因梅雨丹青暗,洗出徐熙落墨花。

秋气肃金,秋晹鏖战。林间秋叶片片凋零,砌下秋虫声凄怨。满眼听不闻,满耳觑不见。听得闻,觑得见,声前句后新罗箭。

我昔童丱时,蒙养绝浮靡。朝夕常趋庭,颇解学诗礼。奈何才弱冠,早已失怙恃。徒怀风木悲,没齿殊未已。及余生两雏,将以托宗祀。既欲承箕裘,当令业经史。无何我多故,谪戍向边鄙。迢迢父子心,隔越数千里。惟恐有存殁,不暇较贤否。漂流无定居,岁月动盈纪。幸余初还家,无恙

与君异姓似诸昆,文采风流帝子孙。珍重征途犹问讯,殷勤诗卷遣重论。光寒牛斗韬龙剑,兴逸江湖著瓠樽。混混人间谁虎鼠,冥冥物外独鹏鲲。间中日月无追恨,圣处工夫岂浪言。万里此心长对面,莫寻别赋苦消魂。

清溪浮天光,北骛而西折。群山合沓来,断作青玉玦。中围万家邑,箫鼓乐芳节。仲春卉木丽,红绿晚明灭。重楼压城角,高眺俯木末。川云断还续,谷鸟鸣复歇。兴阑未能反,留酌待芳月。

吾子才如千里驹,肯同泛泛水中凫。乘时早取封侯印,莫惮郊原骨已枯。

秦皇县九宇,三代法乃变。汉祖都咸阳,一统制荒甸。豪雄既铲削,疮痍获休宴。文皇继鸿业,垂拱未央殿。累岁减田租,频年赐缣绢。太仓积陈红,圜府朽贯线。是时江南粟,未尽输赤县。方今贡赋区,两际日月竁。胡为倚东吴,转饷给丰膳。径危冒不测,势与蛟龙战。遂令鲸与鲵,掉尾

天造西来阴,山迥北固形。断岸缠赤日,孤柱擘苍溟。此地何能限,长江有或灵。然尿夜照浪,饮马晓吞星。铁锁沈寥廓,楼船没杳冥。乾坤一衣带,吴楚两邮亭。声楫人人倦,吹笳处处听。海门沙自白,瓜步草独青。梦随浮家乐,魂遭护柁醒。计程秋猎地,间舍暮渔汀。条忽波涛变,匆忙

严风摺繁圃,嘉卉难为香。坐令众芳林,直为萧艾乡。妖红与媪紫,乘时斗新妆。梅生处扃外,皭然炯衣裳。独无摧折忧,一笑春洋洋。犹怀臭味感,苦口嗟难尝。风人妙托物,予德惭菲凉。坡公讵为役,涪翁可齐芳。尚此短兵接,当君阵堂堂。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奈何笑容难为久,春来反凋残。残固不堪残,何须自寻烦?花落自有花开日,蓄芳待来年。

满院杨花雨后稀,绿阴清昼思依依。小园风暖樱桃熟,曲岸泥融燕子飞。北阙明时开王气,南山青处蔼晴晖。眼前风景皆堪赏,莫道韶光夜已归。

失志思浪迹,知君晦近名。出关尘渐远,过郢兴弥清。山尽溪初广,人闲舟自行。探幽无旅思,莫畏楚猿鸣。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织素休寻往恨,攀条幸有前缘。隔河彼此事经年。且说蓬莱清浅。障面重新团扇,倾鬟再整花钿。歌云舞雪画堂前。长共阿郎相见。

东篱东篱所至有,南山南山古至今。东篱之西拄我杖,秋菊千丛开黄金。南山之北送我目,鸿飞山阳我山阴。今是昨非栗里宅,三径就荒犹可寻。画工可写渊明面,政恐难写渊明心。渊明面匪宣明面,谁欤障我西风扇。翁醉欲眠遣客去,渊明此心我常见。归去来兮归去来,渊明方寸焉在哉。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