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送陈德翁(原无翁字,据刻本补?

标格冲夷,声名洋溢,德人泰宇春融。
一团和气,还与伯淳同。
成就灯窗弟子,今升擢、论铸颜功。
弹冠兴,依稀贡禹,应聘教王宫。
公家梅涧老,皋比戚畹,声振江东。
矧诜诜胄子,得坐春风。
自此先生升矣,班玉*、文补山龙。
充德量,薰陶宇宙,和气一团中。

作品评述

《满庭芳 送陈德翁(原无翁字,据刻本补?》是元代陈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满庭芳送陈德翁(原无翁字,据刻本补?)
标格冲夷,声名洋溢,
德人泰宇春融。
一团和气,还与伯淳同。
成就灯窗弟子,今升擢、论铸颜功。
弹冠兴,依稀贡禹,应聘教王宫。
公家梅涧老,皋比戚畹,声振江东。
矧诜诜胄子,得坐春风。
自此先生升矣,班玉*、文补山龙。
充德量,薰陶宇宙,和气一团中。

诗意:
这首诗以送别陈德翁为主题,表达了对陈德翁的赞美和祝福。诗人称赞陈德翁的品行高尚,声名显赫,将他比喻为春天融化大地的和暖阳光。陈德翁与伯淳(可能是指另一位学者)一样和蔼可亲,和睦相处。他的教诲和指导使得众多学生获得了成就,如今他被提升和赞誉,成为铸造美好品德的楷模。陈德翁的形象如同古代贡禹(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一样崇高,应邀受聘教授王宫。他的声望传遍了江东地区,受到众多学子的崇敬。最后,诗人表示陈德翁将获得更高的地位,将与其他著名学者一同在学术上有所贡献。

赏析:
这首诗以华丽的辞藻和形象描写展示了对陈德翁的赞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和象征,突出了陈德翁的美德和功绩。通过将他与伯淳、贡禹等伟人相提并论,表达了他在学识和品德上的卓越。诗人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陈德翁的声名远播,他的声音在江东地区回荡。整首诗充满了对陈德翁的敬仰和祝福,展示了元代文人崇尚礼仪和学术追求的风貌。

诗词推荐

春来久无雨,都作艳阳天。天公素念民事,其忍秽良田。鞭起九渊浓睡,散作两间膏泽,生意发天然。听得老农语,大有是今年。玉堂深,金阙近,乱云烟。乾坤放眼无际,何物不鲜妍。休把圣功收敛,要使人心满慰,万事此为先。我老归农好,宜买潞河船。

满庭

陌上秋千索渐收,金鞭懒逐少年游。晚风细落梨花点,飞上春衫总是愁。

满庭

行穷十里岭。

满庭

戴盆难与望天兼,自怪虚名亦自嫌。槁壤太牢俱有味,可能蚯蚓独清廉。

满庭

月上疏帘,风射小窗,孤馆岑寂。一杯强洗愁怀,万里堪嗟行客。乱山无数,晚秋云物苍然,何如轻抹淮山碧。喜气拂征衣,作眉间黄色。役役。马头尘暗斜阳,陇首路回飞翼。梦里姑苏城外,钱塘江北。故人应念我,负吹帽佳时、同把金英摘。归路且加鞭,看梅花消息。

满庭

层云飞鸟共危栏,江汉朝宗万折盘。王气信知千古盛,圣图元自九朝宽。公余曳履探殊胜,酒罢磨崖记众懽。衰惰不知能健否,相从河岱弄柔翰。

满庭

道涂奔走不曾安,却羡山家住得闲。记取还山安住日,更忘奔走道涂间。

满庭

月下浮舟去,云边曳杖行。物华随节换,人间与秋清。小圃蔬逾润,荒业菊向荣。幽寻元自好,底用绊浮名。

满庭

何人又唱安公子,汉苑烟浓。魏寝霜封,[犬旁+气]岭蛮乡一万重。雪消巴蜀添春水,谁驾艨艟。陡起鱼龙,此夜横江有阿童。

满庭

诗以情寄,而拳拳首子侄之示。又使之宝而勿弃,亦足以见其得意。

满庭

虬须欲怒珊瑚折,步障围春锦云热。真珠换妾胜惊鸿,笑踏香尘如踏空。酒阑金谷莺花醉,家逐楼前舞裙坠。财多买得东市愁,绮罗散尽余荒丘。犹怜白首同归者,夜伴游魂封树下。

满庭

寅奉昌图绍庆基,选抡多士叶前规。乡闾荐拔期无滥,草泽搜罗讵有遗。德举况逢全盛日,计偕咸造广场时。春官任职当求善,宗伯抡材务得宜。侍从名儒当委任,艺文公道辩妍媸。儜伸衡鉴裁深念,允协菁莪乐育诗。

满庭

御座垂帘绣额单,冰山重叠貯金盘。玉清迢递无尘到,殿角东西五月寒。

满庭

鹤立瘦棱棱,髭长白似银。衣冠皆古制,气貌异常人。听雪添诗思,看山滞酒巡。西峰重归路,唯许野僧亲。

满庭

江左推华胄,朝端挹老成。官登九寺贵,迹寄五湖清。治行当年立,家声继世荣。书林有贤杰,名德岂惭卿。

满庭

曾宿三巴路,今来不愿听。云根啼片白,峰顶掷尖青。护果憎禽啄,栖霜觑叶零。唯应卧岚客,怜尔傍岩扃。

满庭

衣服贵适宜,多裘与夏葛。眷兹修行人,初不事精洁。轻纱并丽帛,样新价亦别。每缣数千钱,拙工乱裁截。些小未称身,中心已不悦。曾知有贫者,冬夏皆皮裂。

满庭

安石风流苦未遥,重来遗迹尚山椒。一丘元自无花草,底事令人觉意消。

满庭

秀海海边葭菼秋,滇池池上云悠悠。人心恰似此中水,一道南流一北流。

满庭

五树梅花一树迟,花迟花早总离披。春风只解吹梅落,不为愁人染鬓丝。

满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