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三十六祖颂

针劄不入婆须密,正念何劳多气力。
往劫亲献如来座,襄王国裹逢知识。

作品评述

《赞三十六祖颂》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释印肃。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针札不进母须密,
正念何劳多气力。
往劫亲献如来座,
襄王国裹逢知识。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佛教僧侣面对修行的困难与奋斗的意志。它表达了通过正念修行,克服内心的障碍和困扰的重要性,并展示了追求智慧和内心觉醒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修行者的心路历程。首句"针札不进母须密",意味着修行者在修炼心灵时,常常遭遇到内心的障碍,就像针无法穿透一样,需要经过细致入微的努力。第二句"正念何劳多气力"表达了正念修行的重要性,强调不需要过多的精力,只需保持专注的正念。接下来的两句"往劫亲献如来座,襄王国裹逢知识"揭示了修行者将自己的努力奉献给佛陀,并渴望在修行过程中获得智慧和解脱。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佛教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通过正念和奉献来克服困难并追求智慧的决心。它鼓励人们坚持修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作者介绍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髮,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干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爲三卷。

诗词推荐

闭门深树里,闲足鸟来过。五马不复贵,一僧谁奈何。药苗家自有,香饭乞时多。寄语婵娟客,将心向薜萝。

城里住烟霞,天津小隐家。经书为事业。水竹是生涯。恨为云遮月,愁因风损花。恨愁花月外,何暇更知他。

玄冥忽欲作春容,不许东君利自封。已使素英拖暖絮,更摧妖艳别寒松。那知往事思飞燕,预庆丰年免象龙。向有谪仙诗句好,何妨闭户醉金钟。

听说娑婆无量苦。人皆染色贪尊俎。玉镂笙箫金贴鼓。长鼓舞。梨园弟子邯郸女。冬衣紫貂春白*。凉亭暖阁消寒暑。一旦神魂归地府。应难取。空教泪点多如雨。

岚雾蒙蒙晓未收,青红窗户失飞楼。雨添芳草侵官道,水涨浮萍入御舟。苏小只传身后曲,江淹曾赋别时愁。杏花风急清明近,已觉新寒似麦秋。

不将清瑟理霓裳,尘梦那知鹤梦长。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间无路月茫茫。玉沙瑶草连溪碧,流水桃花满涧香。晓露风灯零落尽,此生无处访刘郎。

衰疾厌厌不易医,闭门惟与睡相宜。狂曾忤物慵迎客,瘦不胜衣悔作诗。数简隐书忘世味,半瓯春茗过花时。寂寥终岁君无诮,正是幽居一段奇。

白鹭洲前白鹭飞,人间还阅几斜晖。春风不与苏郎便,浩荡沧溟一舸归。

幽人从远岳,过客爱春山。高驾能相送,孤游且未还。紫苔封井石,绿竹掩柴关。若到云峰外,齐心去住间。

何以嗣先烈,匪论达与穷。永惟正大体,不远日用中。

汝去迎妻子,高秋念却回。即今萤已乱,好与雁同来。东望西江水,南游北户开。卜居期静处,会有故人杯。楚塞难为路,蓝田莫滞留。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满峡重江水,开帆八月舟。此时同一醉,应在仲宣楼。

东风吹雨恼游人,满路新泥换细尘。花睡柳眠春自嬾,谁知我更嬾於春!

寥落无人问,青尊独自斟。思亲两行泪,倦客十年心。贫久难禁病,愁多欲废吟。岁寒谁可语,莫逆有孤琴。

不向衡门把一杯,山中话别且徘徊。岚侵征帽晨疑雨,叶拥寒炉夜拨灰。路入西诈空马策,诗寻东阁正官第。感君得得同来意,回首行台檄屡催。

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

总角都鳌头,老生基伏膺。白首参豹尾,后出夸先登。东流看到海,北风忽成冰。茫茫落檐花,穷巷犹短檠。

爱日轻融,阴云初敛,一番雪意阑珊。柳摇金缕,梅绽五腮寒。知是东皇翠葆,飞星汉、来止人间。开新宴,笙歌逗晓,和气满尘寰。风光,偏舜水,贤侯政美,棠荫多欢。更圜扉草鞠,木索长闲。休向今朝惜醉,红妆映、群玉颓山。相将见,宜春帖子,清夜写金銮。

薄宦辞家远,经秋未得归。直随山北去,却背雁南飞。川净白云起,郊平红树微。忆曾留宿处,立马认还非。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但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厖。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