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羊

党家风味足肥羊,绮阁留人漫较量。
万羊亦是男儿事,莫学狂夫取次尝。

作品评述

《八分羊》是唐代诗人史凤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中以党家风味的肥羊为题材,抒发了对男子气概的讴歌和对适度生活的嘉许。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可以是:“党家风味的八分肥羊,华丽的阁楼中留下人们懒散的较量。出身万家,男子汉应该做的事,不要效仿狂夫取次尝试。”

在诗意方面,作者通过描述党家风味的肥羊,表达了对男子气概的赞美。肥羊象征着力量和豪迈,而党家风味更是让人想起男子汉的刚毅和坚定。绮阁留人漫较量的描述,使诗词充满了一种优雅和自在的氛围。在漫不经心的较量中,凸显出男儿应该具备的风采与境界。

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适度生活的讴歌。诗中提到“万羊亦是男儿事”,寓意男子应该有自控和适度的品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刺激。最后一句“莫学狂夫取次尝”则警示读者不要效仿那些贪图一时刺激的狂人。

总的来说,《八分羊》以党家风味的肥羊为线索,融入了男子气概的讴歌和对适度生活的嘉许,既突出了男儿应有的风采,又警示读者不要追随盲目的行为。整首诗词给人一种明快而又洒脱的感觉,流露出作者对阳刚之气的推崇和对人生态度的倡导。

诗词推荐

樛枝平地虬龙走,高干半空风雨寒。春来片片流红叶,谁与题诗放下滩。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钩楯跨通衢,喧闹当九市。金罍潋滟后,玉斝纷纶起。舞蝶傍应酣,啼莺闻亦醉。野客莫登临,相雠多失意。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杳无风色,肠断莲花信。水鉴云垂数峰影。向劳生辛苦,寒暑煎人,争不老,空想秋堂夜静。玉姬挥皓月,时送微凉,莫吝金卮为伊尽。柳下夕阳收,傍水重游,花茵上、雪回襟冷。问避暑天机、自有奇人,但且对湖光,世间谁醒。

旧诵凌云赋,新哦泣鬼诗。结交何用早,倾盖诈深期。捷径看君绝,长途觉我衰。殷勤今夜月,全似过桥时。

晬日先联瑞日红。寿星明照寿筵中。庆门乐事正重重。明日贾逵添戏彩,异时李汉看乘龙。鱼轩玉轴定荣封。

愁看贼火起诸烽,偷得馀程怅望中。一国半为亡国烬,数城俱作古城空。

寒收疑冻井,晚荐纳凉宫。抱洁存天质,销炎夺化工。气蒸金碗润,色映玉盘空。弱藻含犹在,纤尘隔未通。非山宁可倚,是水复当融。照夜何须月,惊秋讵待风。制屏应不隐,作佩定难攻。客貌清谁并,仙肌莹自同。宜涵筠簟素,愁逼桂炉红。愿解行人暍,分贻道路中。

天与痴顽不解愁,未埋病骨且闲游。山於拄杖横时看,路到芒鞋破处休。初拟烧丹住南岳,却因学剑客西州。秋风巾褐添萧爽,又作临邛十日留。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来诗云与杭争雄。)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二十四桥亦何

无笑无言两断魂,一杯谁为暖霜寒。情知别有真真在,试与千呼万唤看。

屋角营书室,新成八九椽。开林延爱日,甃石截流泉。山近岚光逼,窗疏月色穿。寒梅何日吐,我欲醉花前。

世气扰扰人遑遑,静有八室无八方。壶中酒好谁独觉,橘间棋乐何可量。峨峨汤汤知音少,管弦哎哑人称好。归来水深山更奇,玉徽不按心自知。

日日车尘马足间,梦魂连夜到西山。近郊地在翻成远,出郭身来始是闲。云里荡胸看缥缈,溪边洗耳听潺湲。秋风忽散城头雨,先为游人一解颜。

驯龙若御马,下上何足奇。飘摇海东鸐,司晨不如鸡。白云本无心,每与仙人期。悠然岩壑姿,卷舒岂无时。偶来还自赏,倏去令人思。燕台十二月,雪没黄金基。正月河冰泮,二月下流澌。江南三月暮,落花舞晴丝。归帆天际来,烟雨渡江迟。渌波映吴树,双飞锦?鹈。相思极春水,一夕

山翁何处是便宜,正是溪头雨足时。水鸟傍人飞又去,一湾新绿绕长堤。

弱水蓬莱真胜地,祥烟闪烁霓旌。瑶池欢会下云軿。康宁新喜事,淑善旧家声。戏彩捧觞真乐事,蟠桃献寿千春。从今更愿子孙荣。加恩封锦诰,学道诵黄庭。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