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有高廪诗

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
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
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
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
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
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

作品评述

诗词:《丰年有高廪诗》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丰年有高廪诗,
朝代繁荣之时歌颂,
多黍庆丰收。
近来见到高高堆积的粮仓,
从远处便知大田成熟。
在田野中,丰收已经开始,
好像连绵不断的山峦。
《鲁史》详细地记载着这一切,
《神仓赋》也描述了丰收的盛况。
农民努力捣谷物,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祖庙上供奉着恭敬虔诚的祭品。
圣后非常关心农业,深切地忧虑,
这样的丰收果实应当回报于天际。

中文译文:
在丰收年景中,有一首颂扬高廪(高高堆积粮仓)的诗,
歌颂繁荣时代的声音,庆祝丰收的黍米。
近来看到了高高堆积的粮仓,
从远处就知道大田已经成熟。
在农田里,丰收已经开始,
就像连绵不断的山峦一样。
《鲁史》详尽地记载了这一切,
《神仓赋》也描绘了丰收的盛况。
劳作的农民努力捣谷物,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祖庙上供奉着恭敬虔诚的祭品。
圣后非常关心农业,深切地忧虑,
这样的丰收果实应当回报于天际。

诗意和赏析:
《丰年有高廪诗》是苏轼写于宋代的一首颂扬丰收的诗词。诗人以豪放豪迈的笔调,歌颂了朝代繁荣时期丰收的盛况。诗中描述了高高堆积的粮仓,象征着丰富的粮食收获,从远处望去,就能感受到大田的丰收成果。诗人以山峦连绵的比喻来形容农田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连绵不断的丰收和富饶之意。

诗中提到《鲁史》和《神仓赋》,这些都是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强调了丰收的重要性和盛况,同时也显示了苏轼对于历史和文学的了解和敬重。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对农民的赞美和关心。舂人努力捣谷物,积累了丰厚的财富,而祖庙上供奉的祭品则显示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诗末提到圣后的忧虑和关切,她深深地关心农业,希望丰收的果实能够回报于上天,表达了对天赐丰收的感恩之情。

整首诗以豪放的笔触和明朗的语言,歌颂了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的赞美。通过描绘丰收的盛况和描述农田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繁荣时代的称颂和对丰收的赞美。诗中展现了苏轼对农业和丰收的重视,以及对历史和文学的了解,体现了他对社会繁荣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整首诗情感饱满,意境明朗,旨在表达对丰收的喜悦和对农民的敬重,展示了丰收带来的社会和谐与幸福。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胶胶扰扰中,本体元来静。一段澄明绝点埃,世事如泡影。歇即是菩提,此语须三省。古首无人著脚行,禾黍秋风冷。

规摹都水监,文采白云卿。奕叶皆华贯,夫君独屏星。滋滋熙世学,蔼蔼擅诗声。耆老彫零尽,从谁正典刑。

岁暮涪江水归壑,白沙渺然石荦角。蜀天常燠少雪霜,绿树青林不摇落。阑干诘曲临官道,烟霭参差望城郭。打鱼斫脍修故事,豪竹哀丝奉欢乐。乐莫乐於新相知,美人一笑回春姿。四方本是丈夫事,安用一生无别离。

九州多士各有贡,大小之物随土宜。养材学校此其本,背本逐末宁不悲。偏将土木奉释老,尽室奔走愚无知。君子居乡有宓贱,小人愿学如樊迟。圣门二者今战胜,文星不用天盘推。一朝化出孔子庙,唾手如有神明司。文翁以来节度府,羽翼此邑天西维。春秋俎豆列二祀,昼夜几砚严十师。

击柝山城闭,疏灯野店扃。疾风鸣夜谷,晴水动浮星。霜翼归何晚,邻机织未停。短歌时自和,愁绝更谁听。

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寃。一旦同丘壤。

妙绝天龙八部图,细看真不失锱铢。声名自足高千古,题品尤难过二苏。旌旆冕旒犹可想,鬼神人物亦何殊。君看坐位兰亭草,费尽工夫学得罪。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清贫修道苦,孝友别家难。雪路侵溪转,花宫映岳看。到时瞻塔暮,松月向人寒。

忆昨初受命,同下紫宸朝。问君当何之,笑指北斗杓。共念到几时,春风约回镳。所持既异事,前後忽相辽。岁月坐易失,山川行知遥。回头三千里,双阙在紫霄。我老倦鞍马,安能事吟嘲。君才绰有余,新句益飘飘。前日逢吕郭,解鞍憩山腰。僮仆相问喜,马鸣亦萧萧。出君桑乾诗,寄我

今日之集何佳哉!入关剧饮始此回。登山正可小天下,跨海何用寻蓬莱。青天肯为陆子见,妍日似趣梅花开。有酒如涪绿可爱,一醉直欲空千罍。驰酥鹅黄出陇右,熊肪玉白黔南来。眼花耳熟不知夜,但见银烛高花摧。京华故人死太半,欢极往往潜生哀。聊将豪纵压忧患,鼓吹动地声如雷。

精神有限惟当啬,造化无心不汝私。此事安须知决择,鸡鸣勿後老人期。

御座垂帘绣额单,冰山重叠貯金盘。玉清迢递无尘到,殿角东西五月寒。

先人有敝庐,涪水之东边。我罢汉中守,归此聊息焉。是时五六月,赤日烘遥天。山川尽糁燥,草木皆焦燃。尘襟既暂解,胜境乃独专。高林抱深麓,清荫密石绵。层岩敞户外,浅濑流窗前。邀客上素琴,留僧酌寒泉。竹簟白石枕,稳处只屡迁。忽时乘高风,远望立云烟。野兴极浩荡,俗虑

佛法方当恶剧时,偃溪笑裹袖钳锤。不教管领千云衲,打彻头关更问谁。

道人久矣泯耳目,萧然自如脱羁束。朝随扶桑日头起,暮趁崑崙云脚伏。青牛过关今几年,此道分明在目前。昨夜琴心三叠后,一堂风冷月娟娟。

楚舸高帆未可开,满帆风暴作阴雷。圣文亹亹伤漂溺,世路纷纷自往来。浮磬犹闻传激越,沉妖不见锁渊回。连陂蛙黾鸣无数,安得周官为洒灰。

生死之徒六与七,可救群生可愈疾。心如秋月碧潭空,深闭岩扉方表悉。

剪雪作梅只堪嗅,点蜜如霜新可口。一花自可咽一杯,嚼尽寒花几杯酒。先生清贫似饥蚊,馋涎流到瘦胫根。赣江压糖白於玉,好伴梅花聊当囱。

何年商颢澄中秋,中光列籍稀校雠。冰轮充满不复玷,玉斧弃置无烦修。虾蟇遁走兔老黠,历历可认浑银楼。扬光厌倦落尺眼,臭黄涨雾给蜉蝣。收芒转彩向林壑,孕秀石腹非周锼。夜深辉怪想出没,肯混瓦砾埋荒幽。埋神竦踊竞持护,山鬼睥睨潜惊媮。扶疎桧影亦透入,非假幻化人能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