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作品评述

《题情尽桥》是唐代雍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从来只有情难尽,
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
任他离恨一条条。

诗意解读: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情感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情难尽”意味着情感无法完全终结,而“情尽桥”则指的是一座桥,象征着感情的尽头。作者质问,为什么称之为情尽桥?他认为情感并没有真正终结的时刻,而是像这座桥一样,情感的延续变得曲折复杂。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作者提到将这座桥改名为“折柳”,意味着情感的折断和分离。这里的“折柳”形象地描述了离别和悲伤的情感,暗示着离恨纠结、无法舍弃的痛苦。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的决心,他宣称自己将任凭离恨纠结,情感的裂痕将一条一条延续下去。

赏析:
《题情尽桥》通过对情感的描绘,表达了情难尽、离恨纠结的主题。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情感无法完全结束的疑问和痛苦。通过将情感比喻为一座桥和折柳,诗人将情感的复杂和折磨生动地展示出来。

这首诗词的意境深远,引发人们对情感的思考。它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和人们在离别中的挣扎。作者通过把情感与桥和柳相联系,巧妙地表达了情感的持久和无法舍弃的痛苦。整首诗词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情感的探索,揭示了情感无法完全终结的复杂性和离别带来的痛苦。它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对情感的深思和共鸣。

作者介绍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太和间第进士。大中八年,自国子毛诗博士出刺简州。诗一卷。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大和八年陈宽榜进士及第。补诗一首。

诗词推荐

妆点青春更有谁,青春常许占先知。亚夫营畔风轻处,元亮门前日暖时。花密宛如飘六出,叶繁何惜借双眉。交情别绪论多少,好向仁人赠一枝。

客舍逢君未换衣,闭门愁见桃花飞。遥想故园今已尔,家人应念行人归。寂寞垂杨映深曲,长安日暮灵台宿。穷巷无人鸟雀闲,空庭新雨莓苔绿。北中分与故交疏,何幸仍回长者车,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

但知今日复明日,不觉前秋与后秋。平步坦然归故里,却乘好月过沧洲。

杉自谁人种,梅从何代栽。腹空雷有击,根古土无培。要是百年物,曾经几客来。直哉虽见录,清矣可遗材。

绿萝萦数匝,本在草堂间。秋色寄高树,昼阴笼近山。移花疏处过,劚药困时攀。日暮微风起,难寻旧径还。

脚力穷时眼力通,层梯倚石上天聪。世间无限惟顽石,独此中间透外空。

画阑直。饾饤千红万碧。无端被,怪雨狂风,僽柳僝花禁春色。寻芳遍楚国。谁识。五陵俊客。流水远,题叶无情,雁足不来杳笺尺。浮生等萍踪。才卸却归鞍,坐未温席。匆匆还又京华食。叹聚少离多,漂零因甚,江南逢梅望寄驿。美人兮天北。悲恻。恨成积。怅钗玉尘生,猊金烟寂。绿

阿那是祖,位崇家谱。二仆之根,万象之母。建化门未要转机,实际地如何进步。青山一线路相通,月落寒猿啼断处。

深院帘旌昼掩门,海牛挂出好乾坤。日烘花影涨春腻,风撼柳丝明醉痕。极目翦来齐翠嶂,关心看不断青原。明朝又逐文书去,且尽今宵极意论。

宇宙忽凝合,一元如未分。天悭花剪水,风泼墨成云。饥鸟啄木理,戏凫生浪纹。祁寒飞两櫂,行役为谁勤。

寒林静对屏翠屏,六花庄点风景清。四川簇簇琼瑶树,恍然照映之兰庭。寒生晴光色烁烁,含辉照耀银海明。岣岩石化昆山玉,负喧猿猱出深谷。可耿不老出白头,梅萼藏春暗香馥。紫阳留识歌翠寒,中有玉人在其间。道傅前圣发未发,教开来学难亦难。豁然胸次冰雪释,白照红日上圃圃。

虞虢相依自保安,谋臣吞度不为难。贪怜璧马迷香饵,肯信之奇谕齿寒。

结斋风味如和靖,况有凌风百尺台。雪霁春新多办酒,两翁乘兴欲寻梅。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锦帐郎官塞诏年,汀洲曾驻木兰船。祢衡酒醒春瓶倒,柳恽诗成海月圆。歌蹙远山珠滴滴,漏催香烛泪涟涟。使君入拜吾徒在,宣室他时岂偶然。

升天旧说有神龙,今睹蜿蜒在目中。莫道已腾霄汉了,愿施霖雨作年丰。

青山缺处大江奔,江口山颜见县门。一世定无纡辔处,故应来此着琴尊。

浮动花钗影鬓烟。浅妆浓笑有馀妍。酒醺檀点语凭肩。留不住时分钿镜,旧曾行处失金莲。碧云芳草恨年年。

羽客炼丹井,井留人已无。旧泉青石下,馀甃碧山隅。云朗镜开匣,月寒冰在壶。仍闻酿仙酒,此水过琼酴。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