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一作罗隐诗)

已笑良时晚,仍悲别酒催。
暖芳随日薄,残片逐风回。
黛敛愁歌扇,妆残泣镜台。
繁阴莫矜衒,终是共尘埃。

作品评述

《残花(一作罗隐诗)》是一首唐代的诗词,作者是杨发。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已经笑过了美好的时光,如今只剩下悲伤和离别的酒促人心。
温暖的芳香随着日落渐渐消散,残落的花瓣随风飘舞归来。
深色的眉眼掩藏着忧愁的歌声,脸上的妆容残破伴随着泪水滴落在镜子前。
那繁华的阴影不要自恃高贵,最终都将成为尘埃的一部分。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感慨。诗中的花朵已经凋谢残落,象征着美好时光的逝去,而作者却感到时光流逝得太快,无法挽回。酒是时光的催化剂,让人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温暖的芳香随日落而逐渐消散,残落的花瓣随风回旋,以及妆容残破的形象,都表达了时光的无情和美好逝去的悲凉。而最后的句子则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繁华和虚荣,因为最终所有的辉煌和美丽都会归于尘埃。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残花、酒和离别,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的感慨。诗中的花朵象征着美好的时光和青春,而它们的残落则象征着时光的逝去和青春的消逝。作者对时光的流逝感到惋惜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和分别的悲伤之情。

诗中的酒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离别的痛苦和无奈。酒的存在加剧了诗中的忧伤情绪,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痛楚。

最后的句子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繁华和虚荣,因为一切辉煌都会归于尘埃。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和警示,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冷静观察和超然态度。

整首诗词以凄凉的意境展现了时光的无情和离别的痛苦,通过描绘残花、酒和虚荣,营造出一种忧伤的氛围。同时,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也给人以启示,让人们思考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介绍

杨发,字至之,先为同州冯翊人,父遗直始家于苏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严于治军。军人遂怨起为乱,囚发于邮舍。坐贬婺州刺史,卒于任。发为诗清新浏亮,传世颇多。唐代著名诗人。

诗词推荐

月明独倚异乡楼,北望天涯几许愁。故国不归人意老,无情汴水自东流。

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淡烟残烛。醉入花间宿。白发相逢,犹唱当时曲。当时曲。断弦难续。且尽杯中醁。

封章上达已经旬,所乞原非为贱贫。七秩自知非久客,一心只欲作闲人。虽惭绿鬓朱颜改,却喜清泉白石亲。荣辱是非都不问,尊前且乐自由身。

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

一行城外路,事事胜城中。是处稻争绿,谁家莲忽红。深篱幽户闭,小水暗渠通。独坐谋诗句,何人识此翁。

柳外飞飞峡蝶儿,惠风心性彩云姿。终朝守定墙头舞,不得邻家一句诗。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

池苑清阴欲就,还傍送春时候。眼中人去难欢偶,谁共一杯芳酒。朱阑碧砌皆如旧,记携手。有情不管别离久,情在相逢终有。

支川千百欲归东,不得江湖不会同。可但中流能击楫,也知高浪要乘风。

长安池馆郁峥嵘,此地偏多客子情。秋晚寒藤侵石瘦,夜深熟果落池惊。後生解识南山趣,先德元高戎夏声。感时暂来添白发,南山曾见汉公卿。

骄气年来痛自锄,似能略契度关书。神光出眦夜穿帐,胎发满头晨映梳。吾道元知非土苴,此身那可付丘墟?岷山幸有丹炉在,青壁何时共结庐?

三万里河东入海,万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亩青苔半落英,蜂忙蝶懒互卿卿。燕泥干后儿初落,鱼尾轻时子遍成。闲拂午窗惊野马,梦游天竺听华鲸。舍南有柳纤纤在,不奈双蝉占取鸣。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

静,虚。热际,安居。 ——郑符龛灯敛,印香除。东林宾客,西涧图书。檐外垂青豆, ——段成式经中发白蕖。纵辩宗因衮衮,忘言理事如如。 ——段成式泉台定将入流否,邻笛足疑清梵馀。 ——段成式

俯仰怜身世,飘零玩岁时。道途多异说,客子有新诗。日落乾坤惨,风生草木悲。高楼空北望,清泪不胜垂。

斜日挂边树,萧萧独望间。阴云藏汉垒,飞火照胡山。陇首行人绝,河源夕鸟还。谁为立勋者,可惜宝刀闲。

弑姑杀子欲何为,伤败彝伦总不知。祸乱晋朝诚在己,灭亡父族咎归谁。

时清道合出尘埃,清苦为诗不仗媒。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势扶九万风初极,名到三山花正开。更有平人居蛰屋,还应为作一声雷。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