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寒梅(江梅引·四之二)

春还消息访寒梅。
赏初开。
梦吟来。
映雪衔霜、清绝绕风台。
可怕长洲桃李妒,度香远,惊愁眼,欲媚谁。
曾动诗兴笑冷蕊。
效少陵,惭下里。
万株连绮。
叹金谷、人坠莺飞。
引领罗浮、翠羽幻青衣。
月下花神言极丽,且同醉,休先愁,玉笛吹。

作品评述

《访寒梅(江梅引·四之二)》是宋代洪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春回来了,我前来探访那盛开在严寒中的梅花。欣赏它刚刚绽放的美景,让我陷入了梦幻般的吟咏之中。梅花如雪,衔着霜,清冷的美丽环绕在风台上。我不禁担心长洲上的桃李花树会嫉妒梅花的美丽。这些花朵虽然芬芳,却没有梅花的清雅。我感到惊愕和忧愁,不知道梅花要讨好谁。曾经唤起我写诗的灵感,笑着嘲笑这冷冰冰的梅花。我效法少陵的作品,却感到自愧不如。这里有万株梅花连绵不断,令人叹为观止。可惜在金谷,人们却陷入了莺飞的美景中。我引领着罗浮山上的仙鹤,身披翠羽,幻化成青衣。在月光下,花神向我述说着美妙的故事,我与她一同醉倒,不再先感到忧愁,而是听着玉笛的吹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春天访问寒梅的情景。寒梅开花时节虽严寒,但它的美丽却令人着迷。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赞美和自我比较,表达了对梅花清雅独特之美的赞赏和对自身才华的不满。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仙境般的描写,通过罗浮山、仙鹤和花神等元素,营造出一个神秘而美好的意境。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词语,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和独立,以及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诗歌创作的思考。

作者介绍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宋代词人。

洪皓的生平

  洪皓,江西乐平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谥忠宣。有文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四卷,另有《松漠纪闻》二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洪皓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集》为底本,酌校他书。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曾任宁海主簿、秀州司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他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国留不遣返。在金15年,直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归。在金期间,威武不屈,时人称之为“宋之苏武”。后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封魏国忠宣公。宋高宗于杭州西湖边葛岭赐建国公府。明王守仁《谥襄惠两峰洪公墓志铭》称:“维洪氏世显于鄱阳。自宋太师忠宣公皓始赐第于钱塘西湖之葛岭,三子景伯、景严、景庐皆以名德相承,遂为钱塘望族。”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云:“西湖葛岭下有洪忠宣公皓祠。

洪皓的相关事件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但金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非常危险。“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金史·王伦传》)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宋史·洪皓列传》)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壮士“执剑夹承”,拥之以下。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遂用目光制止剑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

  冷山气候寒冷,十分荒凉,一年四季多被冻指裂肤的寒冷包围着。那里是女真贵族完颜希尹家族的驻地。洪皓以他渊博的学识和聪明才智,很快得到了完颜希尹的赏识。完颜希尹破例让他教授自己的八个儿子读书。洪皓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一有机会就劝金国贵族与宋议和。完颜希尹最初力主攻宋。曾说:“孰谓海大,我力可干。但不能使天地相拍尔。”洪皓听后,警告他说:“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自古无四十年用兵不止者。”(《宋史·洪皓列传》)建炎四年(1130年)以后,金强宋弱的形势开始逐步向宋强金弱方面转化。到了绍兴七年至八年间(1137—1138年),宋强金弱的形势开始形成,金人遂有议和思想。以宗盘、挞懒等人为首的一派,主张在交还南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讲和,并于绍兴八年与南宋签订了和议。在议和期间,完颜希尹曾就所议十事征求洪皓意见。洪皓条分缕析,完颜希尹以为洪皓说得实在,并没有诳他,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带领洪皓赶赴燕京(今北京),意欲遣洪皓归宋进行议和。但在是否需要在归宋河南、陕西地的条件下与宋议和的问题上,金人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以完颜宗弼(兀术)为代表的一派坚决反对交还,后来联合完颜希尹,杀了宗盘、挞懒等人,重新发动了攻宋战争。完颜宗弼杀了挞懒等人之后,又杀了完颜希尹。洪皓因与完颜希尹有过异论,才幸免于难。

  在燕京,洪皓见到了昔日好友宇文虚中,宇文虚中被金人扣留后当了金朝大官。见到洪皓以后,宇文虚中劝他留在金朝当官,并积极向金熙宗推荐。金熙宗表示可以任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就。金人不甘心,换官时仍让洪皓就职。洪皓请求允许他到临近宋的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名(今河北大名)等地“自养”,以便寻机逃回宋朝。金朝参政韩昉看出了洪皓的意图,让洪皓任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副留守,洪皓坚决不允。金人又降其官为留司判官,并催促他尽快起行,洪皓置之不理,誓死不就。金人见高官厚禄留不住洪皓,又想出了新的办法。根据金法规定,虽未任金官,但只要被金人任使,则“永不可归”。韩昉为了留下洪皓,遂令其“校云中进士试”。洪皓深知其意,装病力辞。但韩昉不允,洪皓只得前往云中。到了云中以后,他不履行职责,对院官说:“今取士以诗赋,吾故学经耳。”云中院官和考官没有办法,只好将洪皓送回燕京。在燕京期间,他一直关心宋朝的发展和强大。当听说完颜宗弼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被刘锜打败而宋朝却撤兵的消息以后,写了数万言的秘信,谓:“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魄。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亟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宋史·洪皓列传》)此后又多次送秘信。绍兴十三年(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允许宋朝使者回归,洪皓与张邵、朱弁等都在被赦之列。

  洪皓知识渊博,于“书无所不读,虽食不释卷”,不但精通经学、史学,也精通诗文词赋。留金期间曾经写下上千首诗词,金人“争抄诵求锓锌”,后来大部分散逸。今《鄱阳集》所存数十首,皆清新朴实,含义深远。洪皓又曾同张邵、朱弁写诗唱和,集成《轩唱和集》三卷,今已不存。洪皓还“善琴奕”,“能别三代彝器”,识书画。留金期间,他通过言传身教,将汉文化向北传播。著名的故事如“无纸则取桦叶写《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之,时谓‘桦叶四书’”(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66引《金虏节要》)。他通过教授金人读书和其他接触方式,与许多女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女真人把洪皓视为知心朋友,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婚礼、礼佛、生产等活动。他每到一地,人们“争持酒食相劳苦”。在涿州,过鞑靼帐,“其酋闻洪尚书名,争邀入庐,出妻女胡舞,举浑脱酒以劝”(《容斋五笔》卷三)。

  洪皓对金国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经济社会、风土人情、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物产等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松漠纪闻》原书为洪皓留金时所记金国杂事,及归宋时,惧为金人搜获,悉付诸火。回宋后乃复追述一二,名曰《松漠纪闻》。书未刻而秦桧有私史之禁,其书遂秘而不宣。后其长子洪适于乾道初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时,厘为正、续二卷。又后,次子洪遵根据洪皓生前谈及的往事,整理为11条,称《松漠纪闻补遗》。这就是今天所见的《松漠纪闻》。洪适《松漠纪闻续》云:“先君衔使十五年,深阸穷漠,耳目所接,随笔纂录。闻孟公庾发箧汴都,危变归计,创艾而火其书,秃节来归,因语言得罪柄臣,诸子佩三缄之诫,循陔侍膝,不敢以北方事置齿牙间。及南徙炎荒,视膳余日,稍亦谈及远事。凡不涉今日强弱利害者,因操牍记其一二。未几,复有私史之禁,先君亦枕末疾,遂废不录。及柄臣盖棺,弛语言之律,而先君已赍恨泉下。鸠拾残稿,仅得数十事,反袂拭面,著为一篇。”“松漠”是“千里松林”和“平地松林”之意。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宗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设置松漠都督府,由契丹酋长充任都督。因洪皓流放的地区就在古松漠都督府之北,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发生在广大的塞北地区,因此取书名《松漠纪闻》。

诗词推荐

谈空玉殿君恩厚,归兴兰舟泽国赊。禅室冷思沧海雪,吟楼晴忆赤城霞。经吴屐滑当梅雨,到寺衣香近桂花。深愧尘缨未能去,石桥前瀑共尝茶。

江梅

高人不解作生涯,唯有中堂书五车。竹简多于孔氏壁,牙签新似邺侯家。田园岂是子孙计,青紫今为里巷夸。富贵早知皆有命,君应未厌十年赊。

江梅

道人活计不相侵。各自衣餐各自寻。莫为闲言闲斗气,休争俗事俗萦心。搜玄绝虑龙随虎,索隐记机水养金。清净色身全法体,一炉丹熟步瑶

江梅

不到蓬窗恰一年,空村作客遇饥还,相逢喜有三餐色,况是烹鱼送酒船。

江梅

草径通深院,秋来心更间。城中无旧识,门外是他山。究寂生吟思,持斋得病颜。寒宵多约我,静话出人间。

江梅

急景流如箭,凄风利似刀。暝催鸡翅敛,寒束树枝高。缩水浓和酒,加绵厚絮袍。可怜冬计毕,暖卧醉陶陶。

江梅

侍女争挥玉弹弓,金丸飞入乱花中。一时惊起流莺散,踏落残英满地红。

江梅

相门出相,和气浓春酿。传家冠珮云台上。庞眉扶寿杖。绿发披仙氅。星两两。泰阶已应升平象。玉砌兰芽长。定向东风赏。添彩袖,褰罗幌。丝簧俱妙手,珠翠争宫样。江海量。年年醉里翻新唱。

江梅

姜师度,更移向南三五步。

江梅

一道香沟压郭西,粉墙低护石阶危。短碑数尺镌何字,清泰三年凿此池。桥市浣衣无空处,庙门卖卜有灵时。碧桃自趁东流水,暗老春光水不知。

江梅

春前腊後物华催,时伴儿曹把酒杯。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

江梅

飞花迷柳岸,小叶贴荷塘。冉冉年增老,匆匆春去忙。候禽喧巧哢,进驻卉逗余香。尽日敲吟字,诗悭类括囊。

江梅

寒蛩鸣不定,郭外水云幽。南浦雁来日,北窗人卧秋。病身多在远,生计少于愁。薄暮西风急,清砧响未休。

江梅

谢病卧东都,羸然一老夫。孤单同伯道,迟暮过商瞿。岂料鬓成雪,方看掌弄珠。已衰宁望有,虽晚亦胜无。兰入前春梦,桑悬昨日弧。里闾多庆贺,亲戚共欢娱。腻剃新胎发,香绷小绣襦。玉芽开手爪,酥颗点肌肤。弓冶将传汝,琴书勿坠吾。未能知寿夭,何暇虑贤愚。乳气初离壳,啼声

江梅

池上水枯根岸峭。池边雪霁无行道。三岛遥遥心欲造。舟子诮。*舟恐受坚冰笑。遵渚一鸿方矫矫。苦饥双鹤从形槁。吾亦安能充尔操。惟善宝。岁寒歌彻渔家傲。

江梅

人从兴化来,接得剑州信。说道淩霄峰顶碁盘,元是钱王石镜。二十年前一共看,今日重逢,有何照证。雨中灯,云中月。最分明,太皎洁。

江梅

平生亦何事,十载苦颠隮。梦嶮曾非嶮,觉迷终不迷。客居兼壮子,别久愧良妻。稍讶音书阔,春阴道路泥。

江梅

浣花炫春澨,濯锦绚晴浦。成都信繁会,此水工媚妩。岂无濠上亭,蹙步难仰俯。誓言违市朝,卜宅近幽阻。沃沃葵苋畦,焰焰棠杏坞。朝曦湿浅濑,暮色生远渚。循涯咏未厌,引流络其圃。蘋荇依篱樊,凫雁宿庭户。长松百里外,物象争渺莽。时平乏隐沦,蓑笠自歌舞。岷江志东向,激射

江梅

两晨又不到东园,沙径朝来合小乾。可惜红梅将落去,怕风怕雨不来看。

江梅

旧友一千里,新诗五十篇。此文经大匠,不见已多年。趣极同无迹,精深合自然。相思把行坐,南望隔尘烟。

江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