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吟三首

说是说非无了时,到头谁免堕危机。
满林春鸟高低语,终日不闻人是非。

作品评述

《山中吟三首》是宋代诗人钱时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山中吟三首

说是说非无了时,
到头谁免堕危机。
满林春鸟高低语,
终日不闻人是非。

译文:
在山中吟唱三首诗,
言辞善恶无尽期。
纵然尽力避险阻,
春鸟高低满树枝。
整日里不闻人事非。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置身于山中的境遇,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诗中提到了探讨是非善恶的问题,并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避免危机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山中的春鸟却自由自在地高低飞舞,它们不关心人们的是非是非,也不受其影响。诗人通过山中春鸟的形象,表达了对于世俗纷扰的冷漠和超然态度。

赏析:
《山中吟三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喧嚣的疏离感。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将人们纷繁复杂的是非善恶与山中春鸟的高低飞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寻求心灵安宁的愿望。这首诗以山中的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纷扰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繁杂世界的超然态度,呼唤人们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给人以思考与感悟的空间。

作者介绍

钱时(一一七五~一二四四),字子是,学者称融堂先生,淳安(今属浙江)人。早年从杨简学,爲朱熹所重。江东提刑袁甫作象山书院,延主讲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布衣召见,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预修国史。后辞归,居乡蜀阜玉屏街北山之冈,创融堂书院。淳祐四年卒,年七十。有《蜀阜集》十八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等,已佚。今存民国十六年徐氏刻《蜀阜存稿》三卷。事见本集卷首《融堂先生行实》,《宋史》卷四○七《杨简传》附。 钱时诗,以《蜀阜存稿》爲底本,酌校他书引录。编爲二卷。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擎天一柱出群峰,时见真仙隐化中。瑞应中都成福地,伯元主宰有神功。

柳色新池遍,春光御苑晴。叶依青阁密,条向碧流倾。路暗阴初重,波摇影转清。风从垂处度,烟就望中生。断续游蜂聚,飘飖戏蝶轻。怡然变芳节,愿及一枝荣。

关河西极目,山迥地连空。乡思牵梅柳,家书托雁鸿。繁云悬鸟道,瘴雾失蚕丛。坐听鸣笳远,悠然慷慨中。

惠性忽通,差别无碍。七纵八横,得大自在。向微尘晨转浑身,影落五湖云水外。问时人,会不会。明白一句子,卞璧无瑕,骊珠绝颣。

养病惬清夏,郊园敷卉木。窗夕含涧凉,雨馀爱筠绿。披怀始高咏,对琴转幽独。仰子游群英,吐词如兰馥。还闻枉嘉藻,伫望延昏旭。唯见草青青,闭户沣水曲。

虎*天罡吞凤尾。火轮转艮山初起。注鼎炎炎,烹煎神水。交泰地精天髓。炼就纯阳丹贯体。换凡躯以别尘世。鹤驾匆匆,相从仙侣,朝现玉

范蠡操赢日,相如病渴时。瓶罂虽屡罄,砭剂已难施。薤露鸰原惨,松茔雁序悲。更嗟垂白叟,泣送宁馨儿。

我阅人间久,深知理恶盈。孳孳训来裔,堇堇作儒生。仕勿卑曹掾,书才记姓名。茆茨不啻足,此外尽浮荣。

相业兵韬材总堪,君王喜与阿戎谈。枢机旋转斗垂北,殿阁邃清风自南。主圣端如乾用九,公归当待汉登三。史家莫比唐房杜,大似商宗旧学甘。

略无家具可经营,有子顽冥秘锢深。岁月自催忙里客,功名不著静中心。诗非得意贫难遣,酒已忘情恨莫禁。坐对冰翁无可语,孤灯残火伴清吟。

第一岩前风景殊,山僧去后野云孤。归来不费丝毫力,幻出天宫一画图。

烟翠松林碧玉湾,卷帘波影动清寒。住山未必知山好,却是行人得细看。

过了重湖雪浪堆,章江欲尽涂江来。到家无此江山景,画舫行迟不用催。

长安初见君,君颔微有须。後於河内逢,秀峻美髯胡。又会在桐乡,谈时多孟卢。宁书得天然,钟王不能奴。荏苒三十载,邂逅遇京都。朝接北扉饭,暮应西垣呼。坐中如梦寐,相语故人无。昔由处士召,胸怀开庙谟。今看髭已白,议论耻非夫。拜章陈时事,皆与相意符。其识固不浅,其用

江上春阴一棹闲,湿云遮袖有无间。轻莎细雨未归得,且看重重叠叠山。

很禽忘所俦,翻身拿鸟雀。羽毛同所天,何夺强凌弱。

苍石横筇,松风外、自调龟息。浑不记、东皋秋事,西湖春色。底处未嫌吾辈在,此心说与何人得。向海棠、烂醉过清明,酬佳节。君莫道,江鲈忆。吾自爱,山泉激。尽月明夜半,杜鹃声急。人事略如春梦过,年光不啻惊弦发。怕醒来、失口问诸公,今何日。

园木交阴正可观,壶觞随分却成欢。绿钱流地雨当足,飞絮暖空春不寒。雪缀酴醾缘屋角,香移檐卜近栏干。与君细说炉亭话,强对槟榔萋菜盘。

秋暮何聊饮不多,素空皓月舞傞傞。也知落叶风前拍,似应寒蛩砌下歌。

北学源流远,南来岁月迁。群心知未昧,诸老屹相连。百岁同归尽,斯文要有传。宵长残月堕,遗恨渺山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