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末清初屈大均的《过献孟池亭采菊作(其四)》
拼音和注音
lí pī fāng cǎo wài , lěng luò xiǎo tíng ná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芳草:(名)香草,诗词中常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也比喻美好的人:觅~(找对象)|天涯何处无~。
冷落:(形)冷清;不热闹:门庭~。[近]冷清。[反]热闹。②(动)使受到冷淡的待遇:家道中衰,受尽了他人的~。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原诗
瓣瓣分虫口,黄黄味最甘。
离披芳草外,冷落小亭南。
蒂弱多萦石,茎长或过潭。
野间怜苦薏,采亦满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