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

生平慕游侠,驱马适东周。
周人重千金,所遇非我俦。
抚剑登太山,历览鲁与邹。
小儒事弦歌,龊龊安足由。
北临邯郸道,平原旷悠悠。
尝闻虞卿贤,斯人不可求。
悲哉穷途士,缓急将焉投?

作品评述

《杂诗(三首)》是明代诗人张羽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生活中对游侠精神的向往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内容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生平慕游侠,
驱马适东周。
周人重千金,
所遇非我俦。

诗中诗人表达了对游侠精神的向往。他对自己的生平抱有憧憬,渴望像游侠一样自由自在地行走于世间。他驾驭着马匹前往东周地区寻求心灵的归属。

周人重视金钱财富,
所遇之人并非与我同类。

诗人在东周地区所遇之人,他们追求权势和金钱,与诗人的志向和价值观不同。这里的"我俦"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同类。

抚剑登太山,
历览鲁与邹。
小儒事弦歌,
龊龊安足由。

诗人在太山抚摸剑柄,登上高山,俯瞰鲁国与邹国风光。他将自己形容为一位渺小的儒生,沉浸在琴瑟之音中,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北临邯郸道,
平原旷悠悠。
尝闻虞卿贤,
斯人不可求。

诗人来到邯郸道北方,在广袤的平原上眺望四周。他曾听闻虞卿的才德和智慧,但他意识到这样的人才并不容易寻求到。

悲哉穷途士,
缓急将焉投?

诗人深感自己作为一位士人,在这穷途末路中无奈哀叹,他不知道如何应对生活的种种压力和困境,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游侠情怀和对现实境遇的困惑。诗人渴望自由自在地追寻理想,却发现周遭的人和环境与自己格格不入。他感叹自己的境遇和处境,思考着如何应对困难和选择前进的道路。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士人的处境和困境。

诗词推荐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梦想。

昨夜东风里。忍回首、月明故国,凄凉到此。鹑首赐秦寻常梦,莫是钧天沈醉。也不管、人间憔悴。落日长烟关塞黑,望阴山铁骑纵横地。汉帜拔,鼓声死。物华依旧山河异。是谁家、庄严卧榻,尽伊鼾睡。不信千年神明胄,一个更无男子。问春水、干卿何事?我自伤心人不见,访明夷别有

耕道十年无九秋,无田长抱老农愁。因君动我束书感,君子恶居惟下流。

罗浮山有野人,相传葛稚川之隶也。邓道士守安,山中有道者也,尝于庵前见其足迹长二尺许。绍圣二年正月十日,予偶读韦苏州《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云: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遥持一樽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乃以酒一壶,仍依苏州韵

曾同野灶煮溪鱼,别鹤归迟信息疏。不是山中无楮叶,寻常嬾寄入城书。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曩昔行藏已熟筹,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如此头颅只麽休。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

竹屋纸窗无限好,观书学字不妨清。谁知夜梦饶惊枕,庄舄依前自越声。

衰发半白,笑面微红。野水秋无像,丛林春有功。华繁粉梦蝶,天远没飞鸿。借问分身几许,相随南北西东。

江上新晴,闲撑小艇寻梅去。自知梅处。香满鱼家路。路尽疏篱,一树开如许。留人住。留人不住。黯淡黄昏雨。

已被诗为崇,更添茶作魔。端能去二者,一武到无何。

平湖茫茫春日落,危樯独映沙洲泊。上岸闲寻细草行,古查飞起黄金鹗。水浮秋烟沙晓雪,皎洁无风灯影彻。海客云帆未挂时,相与缘江拾明月。

漠漠复溶溶,乘春任所从。映林初展叶,触石未成峰。旭日消寒翠,晴烟点净容。霏微将似灭,深浅又如重。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空余负樵者,岭上自相逢。

小溪亦有怒涛翻,可但沧溟始足观。世事会心无广狭,请君来此试观澜。

深深涧谷唐昌县,莽莽桑麻古歙风。但得长官能阜俗,不消此外别言功。

古院无僧住,荒凉树石间。停清寒甃缺,废汲远泉悭。雨涨蛙疑聚,宵晴月自还。因寻成独感,吟绕见衰颜。

近侍三朝振御床,宫衣犹带内家香。殊庭更得流霞助,杖履春风步履强。

中夜雪打窗,灯暗光照屋。袖手地炉火,瓶声起丝竹。忆我故山房,松风韵崖谷。山空牛斗寒,寺静鱼鼓肃。西寨鹿不归,东岭鹤独宿。更想醉翁亭,两峰高并玉。

冻折枯梅,三两枝亚。香度野桥,影横茆舍。道人鼻观相忘,有眼如盲,不被这些留碍。可怜鬼窟藏身,唤起来,雪团打,雪团打。

公子不好猎,小庄濠上居。长船载大炬,清夜看叉鱼。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