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尼大德院

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作品评述

诗词:《题尼大德院》
唐代 李洞

云鬟早岁断金刀,
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
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
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
世雄翻愧自低腰。

中文译文:

如同云一般的头发早早地被截去了,童年时代就放下了金刀,因为她选择了尼姑的生活。
她曾经严守五百条的戒律,对佛法的要求她非常严格,从未有过一丝违背。
在寺庙的台上,灯火辉煌,横陈的莲叶十分密集,象征了这个地方的纯净和祥和。
她的眉间,画过淡淡的白色,抹上黛痕的痕迹已经消失殆尽。
这个寺庙被绣成了佛国的地形,如同镶嵌在银制画面上,表现了它的尊贵和神圣。
寺庙附近的王城覆满了雪,画面真实而生动,宛如置身其中。
这座寺庙居高临下,清净而高耸,如同参天的松树,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尊贵和庄严。
世人的英雄震惊自卑,凡人只能低头垂目,对她翘首以盼,深感自愧不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尼姑的清净高洁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她的修行成果和佛法对她的塑造。李洞通过描绘尼姑的容貌和她所在的大德院的环境,表达了尼姑对佛法的忠诚和对修行的坚持。诗中的描述活灵活现,语言简洁明快,字里行间透露着对尼姑道德修行的赞美和敬佩。同时,诗中也对世人的功名利禄发表了一种嘲讽态度,借尼姑高洁的形象来对比。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尼姑生活的赞美,表达了对尼姑精神境界的敬仰。

作者介绍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

诗词推荐

佛身充满大千界,莲座玄谈海水翻。融摄群修证圆宽,灵通虚彻卓然存。

小山丛竹,到天古木。石下有人,定是山谷。

才有梅花便自奇,清香分付入新诗。閒持杯酒临风处,独倚栏干待月时。试向园林千万树,何如篱落两三枝。霜天角里空哀怨,丘壑风流总不知。

雨余飞絮乱,相别思难任。酒罢河桥晚,帆开烟水深。蟾宫须展志,渔艇莫牵心。岐路从兹远,双鱼信勿沈。

猗猗映门树,团团若双盖。微风薄层霄,仿佛斗清籁。逍遥步其下,秀色吾所爱。秋来霜叶红,飘落不相待。

古庙隆隆敞庭扉,风雨剥壁黦柱榱。我来安知神所依,穹堂窸窣风旛旗。神君庞躯突须眉,视我睨睚坐倨箕。惕烁观者骇不怡,群鬼後先张福威。直东之厢步逶迤,且益所见怪可嘘。马牛羊犬杂豕鸡,或戴以首旁四支。间有人面身亦非,老祝趋前为众词。口吻嗫嚅言嗢吚,称别状类顾东西。

梅师有松度,萧散意态真。皮冠簪白雪,布褐貯阳春。房计任简淡,了无一虑尘。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闲人。名山浮爽秀,朝暮瀹尔神。餐霞炼日气,井灶求遗珍。希夷仙境本不远,何用抱朴终其身。

莫把坐忘成坐驰,归来须是识真归。壶筹投尽无人拾,澹坐藤床风掩扉。

阳光不照临,积阴生此类。非无惜死心,奈有灭明意。妆穿粉焰焦,翅扑兰膏沸。为尔一伤嗟,自弃非天弃。

共传嘉树锁山阴,冰彩瑶光自一林。未必甘滋追大谷,照人风韵故能深。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鱼在迷津苦海,随波逐浪漂游。闲抛香饵下纶钩。一钓俄然回首。也是宿缘深重,一齐万事都休。前途何处是程头。作个群仙领袖。

赤相祀事,济济锵锵。举斝酌本,神其允藏。

良人轻一别,奄忽几经秋。明月望不见,白云徒自愁。征鸿悲北渡,江水奈东流。会话知何日,如今已白头。

壮志如何便遽忘,故宜一旦问为邦。行藏独与吾夫子,不类当时狷与狂。

老夫归去,有三径、足可长拖衫袖。一道官衔清彻骨,别有监临主守。主守清风,监临明月,兼管栽花柳。登山临水,作诗三首两首。休说白日升天,莫夸金印,斗大悬双肘。且说庐传盛事,三个闲人眉寿。拣罢军员,归农押录,致政诚斋叟。只愁醉杀,螺江门外私酒。

沧浪亭下水连溪,影倒虚檐凤翅齐。白小牵风动晨镜,碧圆着雨响秋鼙。鱼舟点点依苹渚,雁齿依依跨柳堤。旧日沧浪元不变,何妨居士为全提。

风雨纵横夜彻明,须臾更觉势如倾。出门已绝近村路,对面不闻高语声。衔舳江关多蜀估,宿师淮浦饱吴粳。老民愿忍须臾死,传檄方闻下百城。

神农医王七十毒,金粟如来四百病。未如一卷混沌书,淡饭粗羹学清净。

乍去炎氛浊暑中,高怀幽事不如穷。乍怜老竹梢云碧,已见新梨着露红。回雪舞腰来洛浦,仰天歌韵有秦风。雄图壮节消磨尽,所得清樽一笑同。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