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还赴蜀中贻示京虽游好》是唐代卢照邻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樊宿花初满,迂台柳向飞。
如何正此日,还望昔多违。
怅别凤期阻,将乖云会稀。
敛袄辞丹闷,悬旗涉翠微。
野禽喧戌鼓,春草变征衣。
徊顾长安道,关山起夕罪。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卢照邻即将离开京城前往蜀中的心情。他观赏着樊宿花初开的美景,远远看见迂台上的柳树在微风中摇曳。他对此时此刻的美景感到疑惑,因为他回望过去,发现曾经有太多的违约和失误。他感到懊悔离别凤凰城的时机被阻,原本美好的相聚变得越来越少。他抑郁地穿过寒冷的天气,告别了红尘的烦扰,抬头看见自己的旗帜在翠微的山间高悬。野禽的鸣叫声伴随着战鼓的敲击,春草变成了战争的衣袍。他徘徊回望长安的道路,觉得自己错过了关山上的夕阳,心中充满了愧疚和懊悔。
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写自然景色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对过去失误和错误决策的懊悔和自责之情。通过描绘樊宿花初开和迂台柳摇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纷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反思,感到与亲人和友人的相聚越来越少,美好的时光渐行渐远。他在离别时感到沉闷和愧疚,但同时也有一种对战争和纷争的厌倦和不满。最后,他徘徊回望长安的道路,意味着他对过去的向往、对曾经的辉煌和荣耀的思念。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是一首富有感情和深意的作品。
作者介绍
卢照邻的轶事典故
卢照邻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获得赏识,获得提升,一直到都尉。但他患了“风疾”(可能是小儿麻痹症或痳疯病),因此不得不退职。
孙思邈曾悉心为卢照邻调治风疾,照邻问曰:“高医愈疾,奈何?”思邈答:“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雨霜,张为虹霓,天常数也。人之四支五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
虽然他还试图做门客,但后来他的病越来越严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他买了几十亩地来养老,但终因疾病的痛苦,决定与亲属道别,投颍水自杀。由于卢照邻投江自尽的同一年,他的师父孙思邈逝世,于是也有人认为,卢照邻是为了追随他的师傅而去的。
卢照邻的生平
卢照邻,唐初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具体生卒年,史无明载。后人只能据其诗作及联系相关事件等,推测其生卒时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载:“约635-约689年,一说约636-695年后”;《唐诗大辞典.修订本》称:“634-686年,一说635-689年”;《唐诗汇评》则记:“约630-约680年后”。都各有说法。
卢照邻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曾师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654年(唐高宗永徽五年),为邓王李裕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甚受器重,李裕曾经对别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即是将卢照邻视为西汉文学大家司马相如看待。李元裕是唐高宗李渊的第十七子,是当时皇帝李治的叔父,藏书甚丰,卢照邻利用工作之便(注:唐初典签掌书册簿疏,类似于文书工作),得以博览群书,获益不少。
663年(唐高宗龙朔末)初,卢照邻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另一说,卢照邻任益州新都渭时间为668年(唐高宗乾封三年)。
669年(唐总章二年)底,卢照邻二考秩满去官。
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入山时间一说是674年(上元元年)秋冬,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他“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著《五悲文》以自明”(《新唐书》本传)。
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卢照邻最后自投颍水而死。河南省禹州市无梁镇龙门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有卢照邻墓位,尚存高大的墓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