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川对雨二首

崇朝遘行雨,薄晚屯密云。
缘阶起素沫,竟水聚圆文。
河柳低未举,山花落已芬。
清尊久不荐,淹留遂待君。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
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单于川对雨二首》

雨从朝至晚,密云笼罩川崇。
沿着台阶溅起了雨珠,水滴聚成圆圆的波纹。
河边的柳树低垂着还未抬起,山上的花儿却已经飘散香气。
清茶杯子久未端起,等待着你的归来。
飞雨将迎来第二个旬,浮云已送走了春天。
我会从枝头摇落的雨水后再到来,用来洗涤兵器上的尘土。
雨的气息与龙祠相合,雨声传到了鲸海边。
战争将发生,邢国会知道我已归队,尘埃已经平息。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在单于川等待雨的故事。诗人通过描绘雨水的细腻场景以及等待归人的心情,表达了对归人的思念和对未来战争的期待。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雨水的形态和效果描绘得十分细致,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通过描写雨水滴落在地面和水面上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期待。诗人还通过描述柳树和山花的状态,展示了雨水落下之后大自然的变化和鲜活生命的存在。

整首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久别归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战争的期待和战斗精神的呼唤。诗人将雨与战斗相联系,将雨水洗去尘土比喻为准备战斗,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争。

整体上,诗意美丽,情感深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归人的思念和对未来战斗的期待,展示了诗人对于真实生活与内心情感的关注。

作者介绍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 ,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苏味道的子嗣后裔

  苏味道卒后葬栾城西北9公里,即今之栾城苏邱村。苏味道有四个儿子,老大、老三、老四都“子承父业”做了官,只有老二与众不同。这个老二叫做苏份,苏味道死后,苏份就在眉山县(现在的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的第九代子孙里出了个苏洵,苏洵的二儿子叫苏轼,三儿子叫苏辙(苏洵的长女是八娘),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苏”。

  对于祖籍栾城,“三苏”一直念念不忘,他们在文章、诗词、书画上经常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等;苏辙被朝廷授予“栾城县开国伯”,他的作品集叫《栾城集》;苏东坡的墓志铭上写道“苏自栾城,西宅于眉”。

  今天,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还供奉着眉山苏氏始祖——唐凤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的画像。

苏味道的生平

  苏味道少年时便和同乡李峤以文辞著名,时称“苏李”。高宗乾封年间举进士,转任咸阳尉。

  吏部侍郎裴行俭爱其人华,愉逢征计空厥,引荐为管记,行书令及表启之事。中宗妃之父裴避道重任左金吾怀将军时,访才子作谢表,托于苏味道。苏挥笔而成,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

  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入朝为凤阁舍人、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延圣元年(公元695年)与张锡坐法下狱,张锡从容自如,而苏味道则席地而坐,很少进食,惴惴不安。武后闻知,将张锡流放岭南,将苏味道降职为集州刺史,后复召为天官侍郎,圣历初(公元698年)复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因改葬其父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被弹劾,贬为坊州刺史,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党附张易之,受牵连,贬为眉州长史,又迁益州长史,卒于上任道中,赠冀州刺史。

  苏味道入阁擅长章奏。但为相数年以阿谀圆滑而自营,常对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时人由此称其为“苏模棱”或“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亦源出于此。

苏味道的介绍

  九岁能诗文,少有才华,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20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他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著有《苏味道集》已佚,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

苏味道的文学贡献

  苏味道和李峤齐名,并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在初唐诗人中,“苏李”往往又与“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他们都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苏李”的成就不及“沈宋”,但由于他两人身居高位,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他的名篇《正月十五日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镂金错采,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

  新、旧《唐书》著录《苏味道集》1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仅16首。除《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一首为七律外,余均五言律诗。

诗词推荐

明日大夫,何嘉贶兮。老火亢兮,白露降兮。公生与俱,凝骨相兮。寝蔼蔼然,朝之望兮。

筑得危亭倚太空,品题曾属考亭翁。著身高处不知快,多少池台在下风。

由来安澹泊,人叹历官迟。两邑犹思宰,诸生共哭师。文名如日在,心事只天知。未竟经纶业,传家有桂枝。

谁道青云不可梯,君家楼阁与云齐。诤臣内相名垂日,谏草词头字印泥。我昔曾为禾水客,梦中犹忆义山西。仇香自有家声在,岂使鸾皇棘上栖。

又送人间一古今,两翁要望接云岑。屈伸固是乾坤用,恻怆岂非天地心。野迥茆风声索索,山深松日影阴阴。平生来往风流在,应有幽人见苦吟。

禅翁八十鬓如霜,冷坐云边旧竹房。唯放此身长懒散,更无余事可思量。飞流激石泉珠迸,斜照入林松影长。即景成诗疑未稳,更寻樵父为平章。

佳岭花光纷似雪,荔江波色绿于苔。

石渠册府神仙署,当用明朝第一人。腰下别悬新印绶,座中皆是故交亲。龙池树色供清景,浴殿香风接近邻。从此翻飞应更远,遍寻三十六天春。

斗口横安华盖山,茂林修竹路湾环。琳宫迥出沧瀛表,羽士如游崑阆间。东挹江山穷望眼,西临闤闠笑尘寰。自知去此无多日,著意来寻一饷閒。

出郭寻芳作野行,岩高墅旷水流声。草亭日午鹦啼巧,竹院更深月色明。宝殿鳞鳞章佛界,珠帘卷卷向山清。悠然一榻浑无梦,时有溪声枕外生。

田野高风过有熏,庙堂经画竟无闻。固应竹马思元子,江左兴亡不在君。

养家苦,火坑深。万尘埋没不能禁。遇风仙,物外寻。修行好,炼阳阴。净清能见水中金。现光辉,罩宝岑。

觅得个州儿,稍供彩戏。多谢天公为排备。一轮明月,酝作清廉滋味。倾入寿杯里,何妨醉。我有禄书,呈母年万计。八十三那里暨。便和儿算,恰一百四十地。这九千馀岁,长随侍。

老树槎牙记佛庐,露啼蛩吊百年馀。鼎新堂殿谁为此,壮观林泉我弗如。身上无华惟布楼,盂中舐味祗山蔬。野僧勤瘁能如许,罪或无多乞赦除。

民生自煎熬,煮豆共萁爨。居然忘本根,光阴不供翫。藏山夜半失,乌合归星散。因病见不生,达人果大观。

山僧爱修竹,种此出嚣尘。霜雪不知苦,岁时长自春。定回闲坐石,风过动吟身。傥欲求归止,清虚即道真。

岭云去天一握耳,取死一分山下水。不辞舟车千里来,赖有陈蕃知孺子。当堂得酒觞故人,醉倒花前夜不嗔。我来一见欣如故,险语聊摅肺腑真。安得眼边万事绝,与君千首较工拙。乐死初无锸自随,那学祠东墓费铁。

短竹萧萧倚北墙,斩茅披棘见幽芳。使君尚许分池绿,邻舍何妨借树凉。亦有杏花充窈窕,更烦莺舌奏铿锵。身闲酒美谁来劝,坐看花光照水光。

中秋八月朔,人在竹之西。讲席朝齐听,吟寮夜独栖。交情今管鲍,清操古夷齐。却笑苔矶老,畏人头愈低。

两月巴陵郡,搜诗朝暮间。空能饮江水,恨不上君山。昔者闻何至,今焉兴尽还。才名或遭骂,坎轲分低颜。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