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

我家三岛上,洞户眺波涛。
醉背云屏卧,谁知海日高。
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
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

作品评述

《游仙》

我家三岛上,洞户眺波涛。
醉背云屏卧,谁知海日高。
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
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

中文译文:
我家在三岛之上,从洞户中眺望波涛。
我与酒醉地背负着云屏而卧,谁知道海的日出是那样高。
露水散发出香气,红色的玉树展开碧色的蟠桃。
我懊悔与仙子分别,思念着回归的梦境中钓取鳌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追求仙境之美的向往。诗中的“我家三岛”可能是诗人的隐居之地,也可以理解为不受俗世约束的自由空间。诗人以醉酒的状态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他背负着云屏,与外界隔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渴望逃离现实,寻求仙境的美好与安宁。

诗中的“海日高”和“露香红玉树,风绽碧蟠桃”是诗人对自然界的描绘,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凝望与思考。海日高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而露水散发香气的红玉树和风中开放的碧蟠桃则象征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富足,与仙境的形象相吻合。

诗的最后两句,“悔与仙子别,思归梦钓鳌”,表达了诗人对仙子分别的后悔和对回归仙境的留恋。这里的仙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境界、纯洁与美好的象征,诗人渴望与之再度相遇,重获仙境的安宁与自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诗人对自然界的审美和对仙境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追求美好、超脱尘世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对现实生活的厌倦和对纯洁与理想的追求。

作者介绍

王贞白,字有道(875—958),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王贞白的轶事趣闻

  帝泽岂如和尚泽——王贞白逃不脱和尚掌“中”字

  有些人原本并没有做错什么事,但因被一些不明不白的东西纠缠着,竟使之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这无疑就很让人感叹了。

  江西上饶人王贞白,①字有道,他生性机敏,对生活的要求颇为恬淡,只是他在科场上却显得甚为坎坷。尽管他在昭宗乾宁二年(895年)便考取了进士,但当时有人以为这次考试不无“猫腻”,遂纷纷向上举报。碍于舆论的压力,昭宗就命令有关官员对那些业已考取的新科进士进行复试。如此一折腾,王贞白虽然没被误予删除掉进士名额,但等到他被授予官职时,已是七年之后的事情了。因此,著名诗人郑谷便写了首五言诗来安慰他,其中有句云:殿前新进士,阙下校书郎。

  事实上,王贞白本人也是挺喜欢写诗作文的。他刚刚知道著名诗僧贯休时,便把他自己所写的《御沟》诗寄给贯休,并在信里十分客气地请求对方给予指点。当时和尚贯休便读到了该诗里的句子——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贯休虽然觉得这句子颇为警策,但仍觉得它还有再予推敲的必要。但他们两人由于不认识,和尚觉得一时间也不便多说什么话;心说那就等将来有机会时再当面陈说吧。

  后来有朋友组织了一次聚会,王贞白和贯休两人都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样,贯休便说起了王贞白前回给他所寄的作品里似乎还有一个字未必安妥;如有可能,把它再行推敲一下,那就再好也没有了。而这王贞白一听,也像贯休当年不愿修改“十四”为“四十”一样,②随即“呼”的一声便站了起来,颇为生气地瞪了贯休一眼,扬长而去。看着王气咻咻地离去,这和尚却微笑着说道:“王先生思维非常敏捷,他很快就会明白过来,并掉转头来跟我谈诗的。”说罢,和尚遂取笔在手掌心里写了一个字,并痴痴地坐等着他了。果然不出所料,没到一盏茶的工夫,王贞白便又返了回来;他对着贯休深施一礼,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想把上回所呈诗作的前句改为‘此中涵帝泽’,大和尚您觉得如何?”贯休当即笑着把他的手掌心摊开,原来他手心里所写的字正是一个“中”字!王贞白不觉大为惊服道:“大和尚实亦可称为小生之一字师也!”

  此后,两人便成了极为要好的诗友。由此看来,原本热望“帝泽”能给自己更多滋润的王贞白,想不到眼前这和尚给自己所受启发的恩泽,也是绝对不会少到哪里去的啊!

  后来由于适值世乱,对《易经》深有研究的诗人王贞白便不再去做官了,而是回到了老家关起门来专心致志地进行写作。

  按:① 此据《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他书有沿袭《唐才子传》卷十作“永丰人”者,似皆误。② 具见本书《棱棱傲骨识诗僧》一文。

王贞白的生平

  王贞白字有道,信州永丰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大顺初前后在世。
  尝寄御沟诗与诗僧贯休,有“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句。
  他日面晤,语及此。贯休道:“当改一字”。
  贞白拂袂而去。
  贯休乃书一字于掌心以待,贞白果还,曰:“此中涵帝泽,如何”?
  贯休出掌示之,不异所改。
  二人遂订深契。乾宁二年,(公元八九五年)登进士第。
  榜下,物议纷纷。诏翰林学士陆扆于内殿覆试,仍中选。
  七年后,授校书郎。
  后迟隐以终。
  贞白常手编所作诗三百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七卷,(新唐书志只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
  后以世乱而不仕,归隐后,曾在西山(今广丰中学内)建“山斋”,传道授业,常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名士同游唱和,号称“四大诗人”,手编所作诗三百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共七卷。
  唐·乾宁二年张贻宪榜(895)登进士,是广丰县第一个进士。
  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授职校书郎。
  昭宗奔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后,为避世乱而退居家山,以著书自娱,勤奋不辍,不复仕进。王贞白“学力精湛,笃志于诗”,其诗“内涵深刻,意存高远”,“清秀典雅,辞意工丽”,对江西文坛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诗,深受四方学者所推崇,尊以为师。
  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丰县众多的文人当中,只有其占有一席之地。所作诗300首及赋文合为《灵溪集》7卷,《全唐诗》共录其诗78首,其中卷24有1首,卷701有65首,卷885有12首。但不知什么原因,最为著名传唱千古的名篇《白鹿洞》“读书不觉春己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却没有收进《全唐诗》中。
  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南唐中兴元年)病卒于故里,葬于广丰县县城西门外城壕畔,并建有王有道公祠(今已废)。遗著自编有《灵溪集》7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补编》存诗12首。

诗词推荐

寻常西望故园时,几处魂随落照飞。客路旧萦秦甸出,乡程今绕汉阳归。已过巫峡沈青霭,忽认峨嵋在翠微。从此倚门休望断,交亲喜换老莱衣。

病客无主人,艰哉求卧难。飞光赤道路,内火焦肺肝。欲饮井泉竭,欲医囊用单。稚颜能几日,壮志忽已残。人子不言苦,归书但云安。愁环在我肠,宛转终无端。

白发萧然海上村,犹能草草置清樽。今年项里杨梅熟,绿李来禽不足言。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客至当饮酒,客云亦饮酒。有客与无客,酒杯不离手。昔贤立意固可嘉,今贤广之尤足夸。人生都无四万日,炊黍未办鬓已华。功名富贵软铁汉,四万日中先太半。穉衰忧病睡工夫,余剩不能供罋算。何当筠笼罩住兔与乌,请渠同道黄金壶。皇王帝霸果何事,醉眼一觑皆虚无。春风今年春雨

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

谢事不得去,趋朝愈更难。谁怜八旬老,日冒五更寒。指冻怯持笏,腰酸强踞鞍。细思谁缚汝,只合挂衣冠。

茅屋往来久,山深不置门。草生垂井口,花落拥篱根。入院将雏鸟,寻萝抱子猿。曾逢异人说,风景似桃源。

秋水蓝桥一尺强,愁闻玉杵捣玄霜。东篱老子乌纱薄,西郭佳人翠袖长。古寺竹深禅榻静,晴窗花落砚池香。西风鹤背三更梦,笑看璚花作醉乡。

上序春晖丽,中园物候华。高才盛文雅,逸兴满烟霞。参差金谷树,皎镜碧塘沙。萧散林亭晚,倒载欲还家。

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绿杨巷陌。秋风起、边城一片离索。马嘶渐远,人归甚处,戍楼吹角。情怀正恶。更衰草寒烟淡薄。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如今、翠凋红落。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怕匆匆、不肯寄与,误後约。

昔遇高皇帝,同朝多伟人。哀哉逝不留,焄蒿返苍旻。存者才一二,相望不得亲。秋风闻雁过,老泪沾衣巾。

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衰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绿萝萦数匝,本在草堂间。秋色寄高树,昼阴笼近山。移花疏处过,劚药困时攀。日暮微风起,难寻旧径还。

樊素阿蛮皆已出,使君应作玉筝歌。可怜病士西窗下,一夜丹田手自摩。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一片归心似乱云,逢人时漏话三分。当时若也私谋泄,春梦悠悠郭璞坟。

白鹤不来云亦孤,青山长在树荣枯。应随道士青霞客,得到仙人白玉壶。蜀岭秋风鸣寂历,缑山明月下虚无。稻粱不逐群鸡乐,眇眇高情未易呼。

木落愁远山,乡心夜来绝。不见渡溪人,但见渡头月。高堂忆远征,妻孥望天末。舞衣生轻尘,自贻此契阔。白云起江头,直向武夷没。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