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戴主簿

海南无冬夏,安知岁将穷。
时时小摇落,荣悴俯仰中。
上天信包荒,佳植无由丰。
鉏耰代肃杀,有择非霜风。
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
撷芳眼已明,饮酒腹尚冲。
草去土自隤,井深墙愈隆。
勿笑一亩园,蚁垤齐衡蒿。

作品评述

《和陶戴主簿》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海南没有冬夏之分,何知岁月将尽。时常有些微小的动荡和凋零,兴盛和衰败之间。上天对这片土地失去了信任,美好的植物无法茂盛生长。执耰和耒代替了剑戟和杀伐之气,但仍无法抵挡冰霜的侵袭。我亲手种植兰花和菊花,共享了我清雅的宴会。摘取芬芳的花朵,眼神明亮,饮酒后仍然豪情满怀。草从土中自然崩坍,井越深,墙越高。不要嘲笑这一亩的园地,其中的蚂蚁丘和蒿草是平衡和和谐的象征。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海南的自然景观和作者自身的心境。海南的气候常年温暖,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苏轼用之来表达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他观察到自然界微小的变化,如摇曳的叶落,这反映了生命的兴衰无常。他感叹上天对这片土地的不赐福,使得美好的事物无法茂盛生长。虽然现在农耕文化代替了战争和杀伐,但仍然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袭。苏轼通过种植兰花和菊花,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享受。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但仍然积极向前,饮酒后充满豪情。最后,他以蚁垤和蒿草来比喻自己的园地,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内心感受,展示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他以海南特有的气候为背景,表达了岁月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他通过对微小变化的观察,体悟到生命的兴衰和美好事物的无常。然而,他并不沉溺于消极情绪,而是通过种植兰花和菊花,以及享受美好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后,他以蚁垤和蒿草来比喻自己的园地,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求内心的满足。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力和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诗词传递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以及在这种环境下追求美好的力量。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对平《和陶戴主簿》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海南无冬夏,安知岁将穷。
时时小摇落,荣悴俯仰中。
上天信包荒,佳植无由丰。
鉏耰代肃杀,有择非霜风。
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
撷芳眼已明,饮酒腹尚冲。
草去土自隤,井深墙愈隆。
勿笑一亩园,蚁垤齐衡蒿。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海南气候和自然景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苏轼以海南没有明显的冬夏季节变化为背景,表达了岁月流转的无常性,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他观察到时间的推移,微小的摇落和兴衰之间的变化,感叹上天对这片土地的信任减少,导致美好的植物无法茂盛生长。他提到农耕代替了战争,但仍然无法抵挡无情的霜风。苏轼通过自己亲手种植兰花和菊花的经历,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享受。他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但仍然积极向前,饮酒后充满豪情。最后,他以蚁垤和蒿草来比喻自己的园地,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海南的气候和自然景观,以及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苏轼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他以海南特有的气候为背景,表达了岁月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他通过对微小变化的观察,体悟到生命的兴衰和美好事物的无常。然而,他并不沉溺于消极情绪,而是通过种植兰花和菊花,以及享受美好时刻,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最后,他以蚁垤和蒿草来比喻自己的园地,强调了平衡和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求内心的满足。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力和对生命的思考,以及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诗词传递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以及在这种环境下追求美好的力量。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兀兀篷窗坐似禅,景州城外更凄然。官河宛转无风力,马曳驴拖鼓子船。

昭昭灵灵,未脱生死。等闲狭路相逢,无奈这冤家子。天竺山前招角歌,至今余韵在松萝。

葱茜满身云,酒晕浅融香颊。水调数声娴雅,把芳心偷说。风吹裙带下阶迟,惊散双蝴蝶。佯捻花枝微笑,溜晴波一瞥。

当平世而概想斋坛之国士,因送客而遂及阳关之旧知。盖拊髀之思,在上弗替。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斯帖之传,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诗也。

解组轻千里。趁朝来、风高气爽,波平如砥。试问余恩深几许,江阔秋清无底。看两径、棠阴舞翠。明月归_轻似叶,只梅花、香里诗千纸。端不愧,西江水。谪仙才气兰亭字。更清姿雅度,修竹长松标致。官职几人曾此过,萱草春风谁似。任彩服、蹁跹娱戏。去此云霄真一握,算令公、勋

土缶寡讥诮,白譬多瑕疵。毁誉未必公,名起谤亦随。天下有真是,不在爱恶时。青青荆棘场,拍拍蝴蝶飞。不如岁且寒,更试松柏姿。

精舍欣闻已解骖,风樯不易到汗干。一缄试读幽人语,莫作时情贺礼看。

幽人何处倚渔竿,百顷清潭浸碧寒。不动一波疑水定,中涵万象觉天宽。山将螺髻堆铜镜,月借玻瓈现玉盘。莫作窈深无底看,是间应有卧龙蟠。

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金石何铿锵,簪缨亦纷纶。皇恩降自天,品物感知春。慈恩匝寰瀛,歌咏同君臣。(缺一韵)。

长乐钟声下九天,万家春色柳摇烟。山迎山送利名客,潮落潮生来去船。

策杖度溪桥,云深步数劳。青猿吟岭际,白鹤坐松梢。天外浮烟远,山根野水交。自缘名利系,好此结蓬茆。

西园春去绿阴成,已觉南窗枕簟清。帘卷斜阳归燕入,池生芳草乱蛙鸣。叶过谷雨花犹在,衣近梅天润易生。独坐正知闲昼永,吟余消尽篆烟轻。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倦翼投深樾,惊鳞忆故川。渊明松有迳,杨恽豆宜田。穷达安微分,行藏愧昔贤。此心谁尽了,达此固怡然。

息虑迷源,明机自昧。祖师知有处,诸人不知。诸人知有处,祖师不会。知不知,会不会,国有宪章,三千条罪。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倘佯八风生。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不晓身中宝,宁知物外篇。不通真教乱狂颠。指望蓬莱,仰卧摸青天。欲识铅中汞,须知汞里铅。两般颠倒自如然。放出灵飞,空外舞胎仙。

此去金华水作程,扁舟定是过严陵。高山蔽日寒多雾,浅濑通潮夜不冰。汉代丝风应自咏,故乡三洞与谁登。拟从别后题书寄,又怕征鸿未可冯。

雷伯四月瘖无声,鸣鸠呼妇凫浴晴。星如樧沙灯吐红,羲和驾鞭乘赤明。稚秧针水未入种,秀麦浪畦犹督耕。香车不动百龙蛰,转辘如织千蛇横。爱民太守心语口,{疒里加真}我以旱宁无生。川灵有知龟亦许,异物蜿蜒归掌抚。一雨果从方寸来,此念端诚本天与。但看父老歌丰年,不用儿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