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兴二百首

燕子蜂儿各自忙,玉魂谁返杜秋娘。
人间抵死无殊丽,免唤分司御史狂。

作品评述

《金陵杂兴二百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部诗集,描绘了金陵(即南京)的繁华景象。以下是对该诗词的分析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燕子和蜜蜂各自忙碌,
美玉的灵魂归何处,是杜秋娘?
人世间的美好无需比较,
不必唤醒分司和御史的狂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燕子和蜜蜂的比喻,表达了繁忙的都市景象。燕子和蜜蜂是两种勤劳而忙碌的动物,它们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象征着金陵城中繁华热闹的景象。接着,诗人提到了一个名叫杜秋娘的人物,她的美玉之魂似乎飘散在城市中,不知归宿何处。这里,美玉的灵魂可能指代金陵城的美丽和精神追求,而杜秋娘则是象征这座城市的灵魂。

在下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态度。他认为人世间的美好是无需比较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并追求自己的美好。不必召唤分司和御史,这里指的是官员和官府,表示不需要借助世俗的权力和评判来追求真正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繁华背后的深意。它呈现了金陵城市的繁忙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超越世俗的理解。这种超然的态度在苏轼的诗歌中常见,体现了他对自由和人性的关注。

作者介绍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旌幢龙虎卫,台殿鼓钟浮。水乱浑疑雨,山深只见秋。九天严采访元老主焚修。得禄安萧散,前身几世修。

銮与昨夜宿郊坛,月淡风低彩内寒。密写销金红榜字,宫中日日报天平。

田园相与老,此别意如何。更病可无酒,犹寒已自和。高名胡未广,诗兴尚能多。沙草东山路,犹须一再过。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可叹羁栖地,谁高簿领名。醉乡有天地,大事问公卿。江缩龙堪蛰,山深虎自耕。十年路傍月,犹照逐臣缨。

凛凛河南已百年,维公高行继前贤。早施帐崇观师席,晚入金华侍讲筵。斯道未传今逝矣,彼苍难问竟茫然。回思昨日论交地,不见牙签列简编。

读既倦兮草草,步苍苔兮缥缈。问落花兮多少,怨残红兮风扫。鸟喧喧兮人稀,柳依依兮絮飞。思悠悠兮春归,惟把卷兮送余晖。

伴壮丁骑秧马出,看儿童放纸鸢嬉。老无忧责庸非福,身是神仙不知知。

一剑沙场独苦辛,天阴杀气作黄尘。沉思鸟尽弓无用,肘后累累却雇身。

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竹韵漫萧屑,草花徒蒙茸。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

泉源冰窦入春分,鸟语花香迟客闻。戍鼓寒沉龙塞月,夕烽晴照雪山云。年来近野多戎垒,时过回阳几雁群。险绝颇怜今昔地,莫教空说李将军。

百年抛却任纵横,只履西归表不生。来往本无常湛寂,心心相印号传灯。

身荣如美疢,身退是良方。云月皆成趣,悲欢不入肠。闲门清昼永,宴坐绿阴凉。昔者惟忘物,今焉已亦忘。

疏泉洗石夸身健,试墨烧香破日长。若得三山安乐法,不须更觅玉函方。

吴市畸人,燕都逐客,南冠寄食,西第佣书。已伤飒飒三秋,更苦奄奄一病。繁华耀日,难依桃李之荣;乱叶吟风,空逐梗萍之困。睹兹衰草,倍触羁怀。爰托篇章,聊鸣感愤。春光一夜到皇都,细草茸葺茁九衢。绿作酒茵花底布,青为舞席树边铺。才发园林又离落,已遍郊墟及城郭。微寒

天心草草用英雄,把钓应难比梦熊。宰肉有谋偏蹑足,分羹可忍况藏弓。谋臣无计留高鸟,猛士空劳咏《大风》。蒯彻徉狂栾布少,何人哭向未央宫。

山椒飞派落寒立,斗水曾收第一功。万马铁衣行夜雪,六虬银甲动秋风。分甘晚到玉川子,知味早输桑苧翁。手弄潺湲坐盘石,苍凉新月上孤桐。

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妇儿生汉妃。城郭如村莫相笑,人家伐阅似渠稀。

凡物得其时则鸣,鸣之大者唯雷霆。使雷常鸣不以节,人忘修省孰震惊。往时耆年深此旨,十度发言九度已。更有宝云多口师,每见僧来面壁耳。岂似而今文字禅,骈头竝驾争后先。愿公藏此千钧重,等闲不射射必中。

亭亭独步□枝花,红脸青娥不是夸。作将喜貌为愁貌,未惯离家往婿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