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飞鹊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
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嘘酹酒,极望天涯。

作品评述

【注释】:
这首词,上片写送别,下片写别后之思。词中运用陪衬、反衬、熔情入景、化用前人诗文之语等多种手法,细腻曲折地写出了送别怀人的悲凄与深情。全词所表现的惜别、怀旧之情,显得极为蕴藉,只于写景、叙事、托物上见之,而不直接流露。
起两句“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写送别的地点、时间。时间是在夜里,夜是美丽的,又是温馨可念的 ,故曰“良”;联系后文,地点是靠近河桥的一个旅店或驿站 ;用《诗·小雅·庭燎》的“ 夜如何其”问夜到什么时分了,带出后文。“斜月远堕余辉;铜盘烛泪已流尽 ,霏霏凉露沾衣。”夜是露凉有月的秋夜 。但送别情人 ;依依不舍,故要问“夜何其”,希望这个临别温存的夜晚还未央 、未艾 。可是这时候 ,室内铜盘上已是蜡尽烛残 ,室外斜月余光已渐收坠,霏霏的凉露浓到会沾人衣,居然是“夜向晨”了,即是良夜苦短、天将向晓的时候。这三句以写景回答上文;又从景物描写上衬托临别时人心的凄恻和留恋 。“斜、堕、余、凉”,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字;“烛泪 ”更是不堪 。周邦彦词喜运化唐诗。“烛泪”句即运化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
“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收束前面描写,再伸展一层,说临别前的聚会,也到了要“散离”的时候 ,那就得探看树梢上星旗的光影 ,谛听渡口风中传来的鼓声 ,才不致误了行人出发的时刻。
“参旗 ”,星名,它初秋黎明前出现于天东,更透露了夜的季节性。鼓,可能指渡头的更鼓,也可能指开船鼓声,古代开船有击鼓为号的。观察外面动静,是为了多留些时 ,延迟“散离”,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才走,从行动中更细腻的写出临别时的又留恋、又提心吊胆的心情。“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写到出发。大约从旅舍到开船的渡口,还有一段路,故送行者,又骑马送了一段。从骑马,见出送行者是男性 ;从下文“遗钿”,见出行者是女性。这段短途送行 ,作者还是不忍即时与情人分别 ,希望马走得慢点,时间挨得久点。词不直说自己心情,却说马儿也理解人意,纵使人要挥鞭赶它,它也不忍快走,这里用拟人手法,将离情别绪层曲婉转的道出。
过片“迢递路迴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三句接写送别后归途。情人一去,作者孤独地带着离愁而归 ,故顿觉野外寂寞清旷 ,归途遥行,对同一空间的前后不同感觉,也是细腻地反映送别的复杂心情。“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斜径都迷。”这三句是一个大的转折,转得无痕,使人几乎难以辨认。读了这几句 ,才了解上面所写的,全是对过去的回忆,从这里起才是当前之事,这样,才使人感到周词在结构上的细微用心,在时空转换上的大胆处理,感到这里真能使上片“ 尽化云烟”。《海绡说词》说“河桥”句是“逆入”,“前地”句是“平出”,“逆”即逆叙以往 ,“平”即平叙当前。这里的第一句领起后文。直贯到全词结尾;第二句情人去后,不见遗物,更无余香余泽可求 ;第三句写旧时路径,已迷离难认,“兔葵燕麦 ,向斜阳、影与人齐。”送别是在晚上和天晓时候;重游则在傍晚,黄昏中的斜阳,照着高与人齐的兔葵 、燕麦的影子 。这两句描绘“斜径都迷”之景,有意点出不同期间;又用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有”的典故,表示事物变迁之大。感慨人去物非的细腻心情,完全寄寓于景,不直接流露,故《艺蘅馆词选》载梁启超评这两句词说:“与柳屯田之‘晓风残月’,可称送别词中双绝,皆熔情入景也。”下面三句:“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 ,极望天西。”说在过去列坐的草地上,徘徊酹酒,向着情人远去的西边方向,望极天边,而欷歔叹息,不能自已。“欷歔”二字,直接摹态抒情。
这首词写情细腻、沉着,语句起伏顿挫,结构上层层伸展,时空变幻灵动飞扬,过渡自然,风格上哀怨而浑雅,堪称送别怀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

周邦彦(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元丰六年(一○八三),献《汴都赋》,七年,爲太学正(《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四四)。出爲庐州教授。哲宗元祐八年(一○九三),知溧水县(《景定建康志》卷二七)。还爲国子监主簿。元符元年(一○九八),除正字(《续资治通鑑长编》卷四九九)。徽宗即位,爲校书郎,迁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政和元年(一一一一),以直龙图阁知河中府(《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三之二六),未赴。二年,改知隆德府,徙明州,入拜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未几,知顺昌府,徙处州。提举南京鸿庆宫。宣和三年卒,年六十六。周邦彦是宋着名词人,有词集《清真集》二十四卷。另有《清真杂着》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已佚。事见《王观堂先生全集·清真先生遗事》。《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咸淳临安志》卷六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周邦彦诗,据《永乐大典》、《岁时广记》等书所录,编爲一卷。

诗词推荐

曲曲屏山忆梦中,峭寒成阵入帘栊。宿香锁尽金猊冷,一树梅花却晓春。

宋词

摇头摆尾赤梢鳞,彻底无依解转身。截断舌头饶有术,拽回鼻孔妙通神。夜明帘外兮风月如昼,枯木岩前兮花卉长春。无舌人,无舌人,正令全提一句亲。独步环中明了了,任从天下乐欣欣。

宋词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预想汤池起烟雾。

宋词

连朝南浦亭,系此一叶舟。未去已欲动,既行奚复留。篙撑尚依岸,风至忽打头。中宵渺无际,清晓浩莫收。行止固有定,淹速宁与谋。我友貌难见,西山澹凝秋。

宋词

少壮无欢似老时,身穷宁坐苦吟诗。卧思三十年来事,一半间关在乱离。

宋词

正学昭昭责力行,湖湘一派到于今。好翻愚岛词锋手,密察濂溪理窟心。二水秋清严奠礼,九疑云近想韶音。咏归也觉西风好,须信诗□在泮林。

宋词

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哀歌时自短,醉舞

宋词

昨夜三清醮罢迟,步虚声逐翠云飞。小仙自向人间去,留得青词袖里归。

宋词

苍浪鬓发一衰翁,何事年来到骨穷。魑魅何常居四裔,自怜放逐尚无功。

宋词

云过催花雨,风收困麦烟。一锄天地裹,三月翠红边。朝市虽无梦,郊墟似有缘。种瓜何代叟,岂识趣熙然。

宋词

寂静无所为,宴坐观我天。此心俨不动,岂即非圣贤。孰谓轲也死,斯文遂无传。凤麟有嘴角,煎胶寄遗编。敛之入方寸,可续千古弦。世人不识察,自眩良独难。仲舒聊下帷,子云姑草玄。与世留医方,良医其舍旃。

宋词

续得远公派,结庵千仞巅。利名俱拚舍,寒暑任推迁。供佛燃香篆,餐松燕石泉。个中三昧处,克广自远边。

宋词

烟波渺渺一轻篷,浦溆生寒芦荻风。昨夜新霜鱼自少,满江明月笛声中。

宋词

秦女吹箫蹑彩霞,孤茔幽馆掩梨花。龙盘金写崇真字,犹是宁王赐嗣华。

宋词

去年积潦苦无收,今岁逢人说有秋。未拟香秔供一饱,穇穇新藁盖檐头。

宋词

客去车尘未敛。古帘暗、雨苔千点。月皎风清在处见。奈今宵,照初弦,吹一箭。池曲河声转。念归计,眼迷魂乱。明日前村更荒远。且开尊,任红鳞,生酒面。

宋词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

宋词

梦里还惊岁月遒。鲤鱼风退不胜秋。人生虽异水同流。酒力有神工驻景,丹房无药可烧秋。陶陶兀兀老时休。

宋词

忆向彭州取牡丹,蜡封驰骑露初乾。如今历尽人间事,纵有姚黄亦嬾看。

宋词

种菜三四畦,畜豚七八个,永言给宾祭,且复课慵惰。霜清黄犊健,土润小雨过,冬耕不可失,努力勿安卧。

宋词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