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荆山

束书入京阙,忧国最清深。
天意有兴废,人才无古今。
布衣万言疏,孤剑一生心。
直道嗟难遇,贾生终陆沉。

作品评述

《送刘荆山》是宋代薛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束书入京阙,
忧国最清深。
天意有兴废,
人才无古今。

这首诗词以送别刘荆山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人才境遇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诗中的"束书入京阙"表明刘荆山将要进京上表,请愿或奏章,向朝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忧虑。"忧国最清深"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处境和前途的深深忧虑之情。这句诗意味深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命运的关注,并表明作者对国家有着深切的情感和责任感。

"天意有兴废,人才无古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看法。作者认为国家的兴废是由天意决定的,而人才的出现与否并不受时间的限制,无论古代还是今天,都可能出现杰出的人才。这句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珍视和对历史的思考,也表明作者对时代人才的缺失感到遗憾。

"布衣万言疏,孤剑一生心"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刘荆山的赞赏和对他孤独奋斗的理解。"布衣万言疏"意味着刘荆山身份卑微,但他却有着千言万语要表达,希望为国家出谋划策。"孤剑一生心"则表达了刘荆山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利益奋斗,表明他的忠诚和坚持。

"直道嗟难遇,贾生终陆沉"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刘荆山遭遇的惋惜和对他命运的思考。"直道嗟难遇"意味着刘荆山一直坚持忠诚直言,但却很难得到应有的机会和认可。"贾生终陆沉"则表明刘荆山最终沉寂无闻,没有得到应有的机遇,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人才流失和社会不公的忧虑。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送刘荆山》通过送别刘荆山这一具体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人才境遇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思考。诗意深远,赏析时需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人才珍视的态度。

作者介绍

薛嵎(一二一二~?),字宾日,小名峡,小字仲止,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四十五(《宝祐四年登科录》)。官长溪簿(清干隆《福建通志》卷二六《职官志》)。有《云泉诗》。 薛嵎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编爲一卷。

诗词推荐

东鲁遗黎老子孙,南方心事北方身。几多江左腰金客,便把君王作路人。

我李柯条世有人,如兄器业自超伦。岂容被褐常怀宝,好上烟霄早致身。天气未佳欲寒食,朝廷有道政青春。观光勿作迟迟去,桂玉何劳叹楚薪。

冰至人犹玩,波颓力不支。摇摇路旁梗,炯炯日中葵。学道长身健,忧时两鬓丝。竟摇天老眼,畀以宁馨儿。

诗腑五字城,酒肠九曲湾。兴来摧高坚,觞至输潺湲。眷此山涧曲,素缁邀畿寰。人境俱寄陶,陋巷同乐颜。新黍酿初熟,小槽泣微潜。仅堪代汤茗,敢望颓玉山。独余要眇音,超然难追攀。所赖见宽假,悲呜三日閒。清风又吹句,玉佩峥瑶环。使我发深省,迷芜自除删。得意言语外,放怀

郁郁芳兰,雨露滋之。温温恭人,圭组縻之。

东家娘子立花边,长笑花枝脆不坚。却被花枝笑娘子,嫁期已是蹉春前。阿婆辛苦住西邻,岂爱无家更愿贫。秋月春风檐阁了,白头始嫁不羞人。

柴荆散策静凉飚,隐几扁舟白下潮。紫磨月轮升霭霭,帝青云幕卷寥寥。数家鸡犬如相识,一坞山林特见招。尚忆木瓜园最好,兴残中路且回桡。

登城望西崦,数家斜照中。柴荆昼亦闭,乃有太古风。惨淡起炊烟,寂历下钓筒。土瘦麦苗短,霜重桑枝空。恐是种桃人,或有采芝翁。何当宿楼上,月明照夜舂。

中书为尚友,铁面迫人寒。易得乌龙角,难逢紫马肝。石英能比玉,歙好不如端。曾记文闱内,蒙君青眼看。

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垆。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

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锦笺谁讠乇。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河山自一方。小市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相看客华发,旧学更何疑。世事几反覆,人生半别熟。忍穷真有味,知命欲谁欺。我学陶元亮,君师荣启期。

深爱贾公吉善。水云游历玄便。他日处无为,得得虎龙交战。交战。交战。丹结永除千变。

闻君见影已堪怜。短因缘。偶同筵。相见无言,分散倍依然。做梦杨花随去也,妆合畔,绣床前。觉来离绪意绵绵。写蛮笺。倩谁传。鱼雁悠悠,门外水如天。欲上西楼还不忍,难著眼,望秋千。

袅袅枯藤浅绛葩,夤缘直上照残霞。老僧不作依附想,将谓青松自有花。

竹陵春酒绝清严,解割诗肠快似鎌。雪藕逢暄偏觉爽,鹅梨欲烂不胜甜。

霓裳舞罢难留住。湘裙缓若轻烟去。动是隔年期。生绡傅艳姿。精神浑似旧。碧暗黄金瘦。永夜对西窗。何缘襟袖香。

寒威犹压晓,淑气已回春。不道朱颜旧,刚怜华岁新。震雷将出地,蛰户莫存身。渐报莺花信,眉头日渐伸。

出岫无心直等闲,却於天运颇相关。五云飞绕黄金阙,留得云根在越山。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