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客雁门作》
拼音和注音
sān nián zuò kè bàng hū tuó , tīng jǐn āi jiā chū sài gē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出塞:远出边塞。
作客:(书)(动)寄居在别处:~他乡。
滹沱:亦作"滹沲"。水名。即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在献县和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至天津市,会北运河入海。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原诗
三年作客傍滹沱,听尽哀笳出塞歌。
白发不惊明镜满,秋霜只怨雁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