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

细雨斜风一钓丝,绿簑青笠镇相随。
朝廷休觅渔歌看,万顷千波总是诗。

作品评述

《张志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徐钧。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张志和》中文译文:
细雨斜风一钓丝,
绿簑青笠镇相随。
朝廷休觅渔歌看,
万顷千波总是诗。

诗意和赏析:
《张志和》描绘了一个渔夫的情景。细雨和斜风中,渔夫一钓丝,穿着绿色的雨衣、戴着青色的斗笠,镇定自若地与自然相伴。诗人建议朝廷不必寻找渔歌来欣赏,因为这片广阔的水域和无尽的波涛本身就是最美的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渔夫在细雨斜风中钓鱼的情景。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色彩,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气息和渔夫的从容自在。渔夫的形象象征着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他与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深的宁静和安详。

诗词最后两句"朝廷休觅渔歌看,万顷千波总是诗"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自然界的景色和氛围本身就是最美的艺术和诗意。诗人呼吁朝廷不要去寻找虚幻的艺术表达,而是要在自然世界中寻找真实的美和灵感。这种观点体现了宋代文人重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追求自然真实和内心宁静的精神追求。

总体而言,徐钧的《张志和》通过对渔夫和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和宁静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批判了追求虚幻艺术的空洞态度。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递了一种真实与自然的美感,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作者介绍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兰溪(今属浙江)人。以父荫爲定远尉。宋亡不仕,金履祥尝延以教授诸子。精于史学,曾据《资治通鉴》所记事实,爲史咏一千五百三十首。今存《史咏集》二卷,五代部分已佚失。事见本集附许谦、黄溍、张枢序,清光绪《兰谿县志》卷五有传。 徐钧诗,以《宛委别藏·史咏集》爲底本,校以《续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

诗词推荐

十月二十一日,吾母太淑人生日也。今年九十,仰荷乾坤垂佑,赐以福寿康宁,愿益加景覆,令其耳目聪明,手足便顺,五脏六腑,和气流通,常获平安之庆,子孙贤顺,寸禄足以供甘旨也。诸佛林中女寿星。千祥百福产心田。喜归玉母初生地,满劝麻姑不老泉。吾梦佛,半千员。一年一佛

重来快阁又三月,簿领不亲书得鑽。俸夺未妨衣屡典,年侵还是岁将阑。何当酒与伯仁对,更欲石从卢肇观。谁能放我听归去,内朝班冠长天官。

白莲香散沼痕干,绿筱阴浓藓地寒。年老寄居思隐切,夜凉留客话时难。行僧尽去云山远,宾雁同来泽国宽。时谢孔璋操檄外,每将空病问衰残。

尘蒙万家市,中有壶公天。翚飞倚空翠,吞纳无中边。江远益渊回,山远益清妍。云霞之敛散,竹树之芊绵。羽鳞之翔泳,舟车之往还。物色四面来,输入檐楹间。境远心亦远,意将隘入寰。我尝观洞庭,水与天相连。流光浮玉镜,万象皆包涵。又尝登天柱,众丘如髻鬟。孤鸿灭没处,寓目

病眼看书痛不胜,洛花千朵唤双明。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台举精神微雨过,留连消息嫩寒生。蜡封水养松窗底,未似琱栏倚半醒。

近岁颛门不读书,右文搜拔广该儒。立言不朽非吾任,贪叩玄门隐者庐。

游刃虽余地,本鸾试未周。仅伸三釜养,俄隔九泉幽。风树悲难弭,蒿莪痛曷瘳。平生无恨处,有子袭箕裘。

春雨夜有声,连林杏花落。海棠已复动,寒食岂寂寞。人间有此丽,赴我隔年约。花叶两分明,春阴耿帘幙。东风吹不断,日暮胭脂薄。何可无我吟,三叫恨诗恶。

春松抽瘦梗,削束费长毫。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尝为大夫後,欲写伯夷高。一获山家赠,令吾媿汝曹。

人生聚散类团沙,偶得聊骖饯岁华。竹杖徐忘了木桥,村醪小酌胜如茶。乡情喜似轻千里,诗味相投各一家。便好扶携玉京去,孤山深处看梅花。

日月岩头古翠埋,绵云深隔洞门开。苍藤随石无根活,灵杞何年有种栽。气凝野烟疑麝过,暖熏山雨误蜂来。空亭谁领幽芬坐,云鹤同行损绿苔。

九十二光阴,分明对众说。远洞散寒云,幽窗度残月。

一片灵台众共知,宦途宁肯避危机。至诚似有神明助,尽室初从瘴海归。烈火岂能伤美宝,覆盆终是见炎晖。人生未出功名外,多少京尘待染衣。

精神疲夜漏,弦管沸秋筵。想醉黄花下,谁歌翠幙前。病身空羡酒,愁耳爱听泉。月转羁窗破,萧萧照客眠。

日长廊迥思悠悠,自视真如不系舟。欲趁好风河汉去,玉楼银阙剩遨游。

闲逐维私向武城,北风青雀片时行。孤帆瞥过荆州岸,认得瞿塘急浪声。

远道勤君屐齿迂,寄声从此问何发,归鸿不与斜阳尽,离恨还将落叶书。吏横要须先缚虎,民劳切记莫惊鱼。扶藜目送双旌发,愁绝谁怜涧上居。

西轩草诏暇,松竹深寂寂。月出清风来,忽似山中夕。因成西南梦,梦作游仙客。觉闻宫漏声,犹谓山泉滴。

秋虫随响灭,振羽不知疲。譬彼附炎士,宁思失势时。垂竿动天象,煊策茹商芝。投分谅非浅,翻然弗可追。

城郭初瞻北斗移,春回冰壑已流澌。石林背日垂寒旆,江藻舒风引细丝。物色徐看催岁换,形容先拟驻年衰。天涯草木虽无赖,亦复欣欣及圣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