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守洪倅喜雪

不知时雪覆云沙,但怪虚窗木影斜。
入竹不妨听窻窣,映空宁复问津涯。
杯深喜近围炉火,香冷谁寻小树花。
语到蓬仙烦寄我,固应黄竹属诗家。

作品评述

《和曾守洪倅喜雪》是宋代诗人曹勋的作品。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不知时雪覆云沙,
但怪虚窗木影斜。
入竹不妨听窻窣,
映空宁复问津涯。
杯深喜近围炉火,
香冷谁寻小树花。
语到蓬仙烦寄我,
固应黄竹属诗家。

诗意:
这首诗以冬天下雪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悦之情。诗人在室内凭窗观雪,雪花覆盖了天空和大地,使得原本空旷的沙漠和云彩间充满了生机。虽然诗人的窗户上的木影倾斜,但他并不在意。他建议将耳朵贴近竹子,倾听雪花的落下声音。他也借此机会观察雪花的倒影,向雪花发问它们是否经过遥远的河流。在这样的天气下,诗人喜欢坐在围炉旁,品尝酒杯中的美酒。尽管香气散发出来的花朵已经凋谢,但诗人仍然寻找着它们的踪迹。最后,诗人向蓬莱仙境的仙人寄去他的言辞,同时认为自己应该属于黄竹般高雅的诗人家族。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美的语言描绘了冬天下雪的景象,通过对雪的观察和感受,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将雪花的落下声音和倒影融入了诗中,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中。诗人通过“不知时雪覆云沙”和“但怪虚窗木影斜”等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雪花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展示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审美追求。

诗词推荐

渠渠新学,徐卿始作。伊谁克完,季子仲宽。维此新学,始亦甚隘。爰斤爰构,以就于大。其大维何,有门言言。有堂轩轩,有庑骞鞬。有阶平平,高墉连连。凿池溅溅,树木芊芊。凡民之俊,其来如云。小心鞠躬,不軿以勤。维昔玄圣,训言斯明。百工居肆,匪肆不成。嗟嗟尔俊,亦既知

亲朋数日闻,俯仰作礼数。既事还书斋,妙画倚庭柱。春蚓细萦纡,知子常我顾。坐此尘俗因,颜色阻良晤。迟疑负中心,恍若失所遇。新诗今鼎来,车马审留驻。拨置或少间,尚几枉前步。别来胸腹奇,彼此欲呈吐。当为扫中庭,柏子香一炷。

世间雁燕本无情,天上参商谁会面。花叶自是同根生,何事开时不相见。

拄杖萧然陋庑开,茗花熬绿浅浮杯。清言未到忘言处,正待裴家驿骑来。

雪绕千峰驿路长,谢家联句待檀郎。手持碧落新攀桂,月在东轩旧选床。几日旌幢延骏马,到时冰玉动华堂。孔门多少风流处,不遣颜回识醉乡。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此物近来贫,时时得数斤。如茶辜老朽,似药向交亲。未饮先忧尽,虽斟不敢频。何由同九日,长有白衣人。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禊饮逢元已,春游盛舞雩。流杯传楚俗,饫赐出尧厨。玉树天开苑,银潢水贯都。肆筵环曲沼,飞盖塞交衢。洛邑声诗逸,兰亭岁月徂。颜王有遗韵,待子一操觚。

石休偃月梦魂冷,溪水写真癯影清。平生矻矻自忘我,世外不知谁可盟。

夏树始繁密,条缕方且柔。左右覆吾庐,合如张碧油。新蝉噪晴午,余响藏深幽。轩窗转炎日,清影为我留。蚊蚋亦取庇,闹若春雨稠。拂挥不停手,咀嚼胡尔雠。何当薰风来,一与扫荡收。吾将就高荫,濯足临寒流。

二月湖南春草遍,横山渡口花如霰。相思一日在孤舟,空见归云两三片。

事以寄意,此少游“小楼连苑”之词也。余遂戏用张氏故实次韵代答,亦东坡锦里先生之诗乎帘影移阴,杏香寒、乍湿西园丝雨。芳期暗数。又是去年心绪。金花谩翦,倩谁画、旧时眉妩。空自想、杨柳风流,泪滴软绡红聚。罗窗那回歌处。叹庭花倦舞,香消衣缕。楼空燕冷,碎锦懒寻尘谱

和公师叔,猛悟良缘。弃官纳印休权。远俗终南山下,庵盖茅椽。身披麻衣纸袄,乐清闲、笑傲林泉。怀美玉,便韬光隐迹,二十馀年。因甚山侗侍奉,遇风仙曾说,活底神仙。端的非常辞世,满室祥烟。经年忽然空里,便贻子、画钓诗篇。专诫我,莫教失见,休要夸玄。

交好贫尤笃,乡情老更亲。鯗香红糁熟,炙美绿椒新。俗似山川古,人如酒醴醇。一杯相属罢,吾亦爱吾邻。

此去苏州半日期,归心长是觉船迟。一村树暗知何处,两岸草青无了时。

顶有丹砂,服具玄明,云胡作奴。想风霜搏击,不如一鹗,

兰茝空悲楚客秋。旌旗谁见使君游。凌云不隔三山路,破浪聊凭万里舟。公欲去,尚能留。杯行到手未宜休。新诗无物堪伦比,愿探珊瑚出宝钩。

两头纤纤青玉玦,半白半黑头上发。逼逼仆仆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结。

人事有酬酢,山居方寂寥。三时缠宿疾,十月见生朝。瘦骨添绵护,枯肠怯酒浇。为予歌一曲,亦足慰无聊。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