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少卿赴召十首

四海倾瞻调鼎手,朝廷侧席待伊周。
江城父老休遮道,可是星车肯少留。

作品评述

《送张少卿赴召十首》是宋代诗人李新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四海倾瞻调鼎手,
朝廷侧席待伊周。
江城父老休遮道,
可是星车肯少留。

诗意解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张少卿的送别之情。诗人以张少卿为中心,描绘了他的威望和地位。四海的人们都向他倾慕,他是当朝皇帝的亲信,被邀请坐在皇帝的侧席。诗人希望张少卿能够早日赴任,不要耽搁时间。他称赞张少卿的重要性,认为他是政治局势的关键人物。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张少卿的敬佩和送别之情。诗中使用了一系列意象,通过描绘张少卿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受人景仰的形象,展示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四海倾瞻调鼎手"一句,表达了张少卿受到众人景仰的程度,形象地比喻他的地位犹如调鼎之手,引发众人的瞩目和敬仰。"朝廷侧席待伊周"一句,则展现了他在朝廷中的地位,得到皇帝的亲近和赏识,坐在皇帝的侧边。最后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的期望,希望张少卿能够早日赴任,不要耽搁时间。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张少卿的形象和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和希望。

该诗词通过简明扼要的表达方式,突出描绘了张少卿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和受人景仰的形象,展示了宋代社会中权力和地位的价值观。同时,诗人对张少卿的送别之情也透露出他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和对官员的期望。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浓厚的情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政治局势的关注和对忠诚官员的赞美。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溪山兵后县,风雪旅中人。迫夜愁严鼓,冲寒托软巾。摧藏名字在,疏率馔殽真。今代徐元直,高风自可亲。

薝卜花红径草青,雪肤冰骨步轻轻。今朝暂到焚香处,只恐床前有虱声。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宝杵动时天地黑,鐶铃震处鬼神惊。释迦临入涅槃日,六慾天中现此身。现此身,无边际。太圆镜中点检看,个个三头并六臂。

锦帐郎官塞诏年,汀洲曾驻木兰船。祢衡酒醒春瓶倒,柳恽诗成海月圆。歌蹙远山珠滴滴,漏催香烛泪涟涟。使君入拜吾徒在,宣室他时岂偶然。

百门坡上住,石屋两三间。日月难教老,妻儿乞与闲。仙经拣客问,药债煮金还。何计能相访,终身得在山。

浙水东西两节旄,君今于此握戎韬。油囊仙姥流霞酒,鳅穴灵胥白鹭涛。盘石起家传典训,翘车开幕聘英髦。子牟江海终非久,剩鱠鲈鱼把蟹螯。

江淮罢郡许归朝,台阁重来鬓渐凋。内禁群英容接武,西枢元弼记尝僚。当年已绝坐中礼,此日犹蒙客右招。衰病无堪还自慰,交游相继上层霄。

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玉浆寒色连莎砌,金障秋阴覆草堂。田里从来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吾君孝理风天下,谁识讴歌缀乐章。

与君相遇海东头,明月如何忽暗投。自愧重来千岁鹤,永怀静对五湖鸥。新编不觉成三复,妙思诚堪比四愁。还肯来游鄮山否,与君携手上东楼。

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似瀛州。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

西陵犹隔水,北岸已春山。独鸟连天去,孤云伴客还。只应结茅宇,出入石林间。

堂依山麓净风烟,松竹窗虚小有天。汲火炷香供佛后,蒲团燕坐得安禅。

黄阁势连东凤阙,紫枢光直右银台。

秋山青,秋水明。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 故国盟,故园情。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锦江新制夺春妍,物采名堂意晓然。应有五纹供帝衮,曾无一缕费民编。年来抚字谁高手,古道循良此比肩。经纬一同馀事耳,清朝昼绣说家传。

齐梁旧事惯常陈,道运湮微且莫伸。便使臧仓无阻间,鲁侯未是有为人。

终日徘徊得好凉,一怀炎暑变冰霜。会须月上出山去,更看芰荷生夜香。

斗草归来后,开筵又赌春。阶前撒珠戏,谁是得双人?

大哉尧乎,南乡垂裳。君哉舜也,拜而奉觞。缫藉光华,鼓钟铿锵。三事稽首,宋德无疆。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