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作品评述

《试院煎茶》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词的中文译文: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意和赏析:

《试院煎茶》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煎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词以煎茶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许。

诗的开头,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茶汤中的茶叶形容为蟹眼和鱼眼,以及松风的鸣声,形象地描绘出煎茶时茶叶的状态和茶汤的香气。

接着,苏轼提到了传统的煎茶方式,即使用银瓶泼水煮茶,他称赞这种方式为第二,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理解古人煎水的用意,暗示自己对煎茶的理解尚有不足。

然后,苏轼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物的对比,展示了对煎茶技艺的敬佩。他提到了李生和潞公,李生是指唐代的李商隐,潞公是指北宋的潞国公赵蕤。李生喜欢亲自煎茶,而潞公则向西蜀学习煎茶技术,并使用定州花瓷器具,琢磨出红玉般的颜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苏轼展示了对他们的对煎茶技艺的赞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苏轼陈述了自己的贫困和病痛,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困苦和饥饿。他没有玉碗来盛茶,只能用普通的碗捧着茶杯。然而,他仍然怀抱着对茶的热爱和渴望,决心向公家(指官府)学习做茶的方法。他描述了使用砖炉和石铫(煎茶所需的工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煎茶过程的向往。

最后,苏轼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结束了这首诗词。他说不需要过多地沉迷于书本知识,只希望能够每天喝一瓯茶,直到睡饱的时候。这表达了他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贫困和病痛的困扰下,他仍然希望能够享受到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试院煎茶》展示了苏轼对煎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对茶的描绘和对煎茶技艺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四野霜晴海气收,高城啸侣共登楼。 旌旗杂沓连三郡,锁钥矜严重一州。 西望云山成间阻,南飞鸟鹊尚淹留。 海陵自古雄争地,烟树苍苍起暮愁。

藩戚三雍暇,禅居二室隈。忽闻从桂苑,移步践花台。敏学推多艺,高谈属辩才。是非宁滞著,空有掠嫌猜。五行幽机畅,三蕃妙键开。味同甘露洒,香似逆风来。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人寻鹤洲返,月逐虎谿回。企躅瞻飞盖,攀游想渡杯。愿陪为善乐,从此去尘埃。

汉江莽莽雪浮浮,远想山阴泛剡游。高兴共成何更尽,子猷安道喜同舟。

古云锦被无儿息,此语从来太没情。熊梦方惭徒吉叶,弧门尚冀或成功。拙躯增累何须庆,寒舍添丁未是荣。不意谦光如此厚,彩笺一幅瑞华盈。

金堂石室旧徜徉,被发依然下大荒。月送婵娟华落蕊,云移缥缈湿疏篁。桓伊筝外深情酒,幼度棋边定力香。往古来今开阖眼,楼头吹面朔风凉。

喜到重湖北,孤州横晚烟。鹭衔鱼入寺,鸦接饭随船。松桧君山迥,菰蒲梦泽连。与师吟论处,秋水浸遥天。

古树春风入,阳和力太迟。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

枯松下,盘陀上,独坐大方,横按拄杖。谓是应庵,无恁相状。谓非应庵,谁肯归向。分付祖道,试自定当。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越国霸来头已折,洛京归后梦犹惊。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山峨兮水泚,地鳞鳞兮岭之耻。睠林木兮多焦,盼美人兮曷处。矩古兮碍今,行植兮毁深。岂不能喑喑兮与时浮沈,奈所此蹇蹇兮若膏肓其不可鍼。横浦兮幽绝,梅贞兮兰洁。蜂蝶远兮一气冽烈,宇宙皎兮明月。

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峭壁引行径,截溪开石门。泉飞溅虚槛,云起涨河轩。隔水看来路,疏篱见定猿。未闲难久住,归去复何言。

童顶云衣野兴浓,清斋淡话有何穷。春归檐幕千家雨,月满楼台一笛风。

重入修门两鬓丝,延和累疏竭忠规。立朝颇慕汲生戆,谋国不知晁氏危。老去故人能有几,古来君子例无时。传闻近事堪悲慨,说向重泉亦皱眉。

岁星运行至荒落,鹑尾初占建魁杓。大旱金石皆流烁,旱魃何知恣为虐。大田多稼三百廛,尽是农夫耦十千。一朝焦枯如束管,赤地百里焚则烟。官长视民如视子,常恐岁饥为殣死。并走群望严神祀,却盖斥肩昭勤止。至诚果能格明神,明神为公诉苍旻。苍旻油然兴浓云,浓云郁兴雨如霖。

宝剑化龙归碧落,嫦娥随月下黄泉。一杯酒向青春晚,寂寞书窗恨独眠。

薰炉茶鼎偶然同,晴日鸦啼柿叶风。万事尽还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灩生光辉。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吾已买田清颍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鲲鹏振翼初九万,楩楠归根终数寸。稚须有发老有收,养之各要适欺发。三儿读书翁卧听,生涯固有何所营。功名羞从奇道取,文学厌与今人争。谁揭此斋函二意,翁养其恬儿养锐。今虽异养后同功,一本庄椿三郄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