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作品评述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翻译及注释

翻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注释
⑴杨生:砚台的主人。青花紫石砚:有青色纹理的紫石端砚,是唐代的一种名贵砚台。青花:即砚上的“鸲鹆眼”。
⑵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
⑶“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⑷佣(yōng)刓(wán):均匀地削磨。抱水:注满水。唇:指砚唇,盛水处。
⑸苌(cháng)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⑹纱帷(wéi):纱帐。这里指书房。
⑺沤(òu):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松麝(shè):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薰(xūn):香气。
⑻腻:润。薄:淡。重:浓。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匀:均匀稳定。
⑼数寸:指砚台上的墨。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⑽圆毫:指毛笔。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
⑾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创作背景

  端州(今广东肇庆)石砚,即端砚,石质坚实、细润,发墨不损毫,利于书写,而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曾推为第一。端砚以紫色者尤为世所重,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说:“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青花本是石上的一处青筋,可以说是石病,但偏偏为人珍视。当时杨生正有这么一块青花紫石砚,李贺便欣然命笔,一气写下了这首笔饱墨酣的赞美诗。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刓抱水含满唇”,“佣”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洒”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作者介绍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輙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

诗词推荐

泰华山人上赤墀,上嗟安在见何迟。老於尚父投竿日,少似辕生对策时。怨鹤惊猿辞旧隐,鞭鸾笞凤总新知。早陈经国平边策,归领云巢旧住持。

砚石

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峬村折荔枝。

砚石

谢家庭槛晓无尘。芳宴启良辰。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榴花一盏浓香满,为寿百千春。岁岁年年,共同劝乐,喜庆与时新。

砚石

故人去适梅花外,客子来哦桂树秋。欲寄一行无雁过,漫题数字答蛩幽。

砚石

岩室归来非待聘。渺渺千崖,漠漠江千顷。明月清风休弄影。只愁踏破苍苔径。摘取香芝医鹤病。正要癯仙,相伴清闲性。朝市不闻心耳静。一声长啸烟霞冷。

砚石

羽仙尘外学修行,未蜕那知身已轻。露里厌为无事饮,风前戏作不平鸣。

砚石

山、碧浪湖者,皆横陈于前,特吾几席中一物耳。遥望具区,渺如烟云;洞庭、缥缈诸峰,矗矗献状,盖王右丞、李将军著色画也。松风怒号,暝色四起,使人浩然忘归。慨然怀古,高歌举白,不知身世为何如也。溪山不老,临赏无穷,后之视今,当有契余言者。因大书山楹,以纪来游波影

砚石

河豚荻笋春风老,鲈鱠莼丝秋水寒。多少侯门天样阔,算来何似钓船宽。

砚石

江湖不在眼,尘土坐满颜。系舟清洛尾,初见淮南山。淮山相媚好,晓镜开烟鬟。持此娱使君,一笑簿领间。使君如天马,朝燕暮荆蛮。时无王良手,空老十二闲。聊当出毫末,化服狡与顽。勿谓无人知,古佛临涛湾。赤子视万类,流萍阅人寰。但使此可人,余事真茅菅。

砚石

吾犹金在冶,惟冶者所甄。谨毋出光怪,夜半号龙泉。

砚石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踰 同:逾)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砚石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砚石

矮屋编茅槿缚篱,诗人住处恰相宜。万间突兀梦不到,一室凄清心自知。窗下无灯童睡早,林间有月鹤归迟。八荒便作庭除看,南北东西任所之。

砚石

近日高僧更有谁,宛陵山下遇闲师。东林共许三乘学,南国争传五字诗。初到庾楼红叶坠,夜投萧寺碧云随。秋江莫惜题佳句,正是磷磷见底时。

砚石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砚石

帝念潜龙雪邸臣,宠光玉树照青春。家藏履舄星辰旧,天借旗常日月新。从此云霄君稳步,向来鵷鹭我曾邻。曲台簿正多廊庙,西府璇枢是一人。

砚石

三更里,明月正把乾坤照。吓得邪魔,千里不见了。退尽阴兵,不用刀圭妙。海底龟蛇,自然相盘绕。

砚石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砚石

老来学圃乐年华。茅屋短篱遮。儿孙戏逐田翁去,小桥横、路转三叉。细雨一犁春意,西风万宝生涯。携筇犹记度晴沙。流水带寒鸦。门前少得宽闲地,绕平畴、尽是桑麻。却笑牧童遥指,杏花深处人家。

砚石

衣钵相传书一龛,晴窗时许听名谈。诗成与客探囊取,句好令人下笔惭。别墅经春花未老,芳畦过雨荠尤甘。明朝更欲从公去,玉版堂头作涉参。

砚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