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春绝句和王阮亭先生

寒烟生处有归鸦,短棹残阳各去家。
依旧笙歌满城郭,黄昏留与玉勾斜。

作品评述

《冶春绝句和王阮亭先生》是清代吴嘉纪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寒烟生处有归鸦,
短棹残阳各去家。
依旧笙歌满城郭,
黄昏留与玉勾斜。

中文译文:
在寒烟生的地方有归鸦,
短棹下的残阳各自回家。
笙歌依然充满城郭,
黄昏时刻留下与玉钩倾斜。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寒烟、归鸦、残阳和黄昏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寂静的冬日景象。诗人通过描绘这个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寒烟生处有归鸦"描绘了一个冷冽的冬天,寒烟升起之处,有一群归鸦在飞翔。这里的寒烟和归鸦代表着季节的转变和生命的循环。归鸦的归家行为也暗示人们在岁月中的归宿和归去。

接下来的一句"短棹残阳各去家"将视角转移到江湖之上。短棹下的残阳指的是夕阳西下的景象,而短棹则象征着行人或船只。这句表达了人们各自回家的情景,意味着行旅之人纷纷返乡,或者船只随着夕阳的西去而归。

第三句"依旧笙歌满城郭"描绘了城市中欢快的笙歌声。这里的"依旧"一词表明即使在冬天的寒冷时节,城市中的繁华依然存在,人们依然欢聚一堂,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句"黄昏留与玉勾斜"则暗示了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光。玉钩是古代传说中控制日落的神物,这里用来象征太阳的倾斜。黄昏的到来预示着一天的结束,也暗示着诗人对时光的流逝和变幻的思考。

整首诗以冷冽的冬日景象为背景,通过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寒烟、归鸦、残阳、笙歌和黄昏等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富有哲理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吴嘉纪(1618年-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江苏东台人(清代属于扬州府泰州)。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共收入诗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吴嘉纪诗笺校》本。

吴嘉纪的生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现一位著名的盐民诗人,他就是号称布衣诗人的吴嘉纪。

  吴嘉纪,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字宾贤,号野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吴凤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心斋的学生。吴嘉纪少时受业于吴凤仪的弟子刘国柱,因天资聪明参加府试,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贫,年轻时烧过盐,家无余粮,虽丰年常断炊,但不以为苦。喜读书做诗,好学不倦,曾应府试,但因亲见明王朝覆灭,清兵南下,居民惨遭屠杀,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乡。诗人虽不是灶户,但也穷得衣食不周,朝不谋夕。住所仅草屋一楹,名其为“陋轩”。由于住所四周杂草丛生,蓬蒿遍地,而他却终日把卷苦吟,不与外人往还,故人又称他为“野人”。他也乐以“野人”为号。扬州诗友汪楫(舟次)访问地方文人学士,得知吴野人安贫乐道,长于吟咏,又自立一家,遂将其诗送两淮盐运使周亮工阅览,周又转扬州推官王士祯,王十分推崇,说:“有才如嘉纪天下之人不知也,乡曲之人不知之也,独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为诗卷作序,随后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吴诗400首刊刻问世,从此名闻四方。

  由于长期生活在贫民中间,亲身体验了官吏、盐商对灶民的剥削和频仍的水灾、军输对灶民的侵害,对此,他终日把卷苦吟,从而写出了大量反映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诗篇。他的诗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内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了当时劳苦大众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汪懋麟评“五七言近体﹐幽峭冷逸﹐……自脱拘束。至所为今乐府诸篇,即事写情,变化汉﹑魏痛郁朴远﹐自为一家之言”。吴周祚在诗序中称其“冰霜高洁、刻露清秀,不得指为何代何体,要自成其为野人之诗”。如他在描写盐民生活的《绝句》诗中写道: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吴嘉纪的夫人王睿,字智长,是个甘守贫困、志趣高洁的女词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后裔。王睿自幼聪明好学,继承了王艮质朴的唯物论和平民思想,勤于作词。与吴嘉纪结为夫妇后,志趣相投,吴嘉纪将自己诗集题名为《陋轩诗》,王睿也将自己词集题名为《陋轩词》,一诗一词,珠联璧合,均为时人所推崇。1683年秋,王睿逝世,吴嘉纪写了《哭妻王氏》诗12首,悲恸欲绝。诗序云:“(王氏)归余四十五年,尝愿先余死。问之,曰:冀得君挽诗耳。今子死,余哭子有诗。涕泗之时,诗愧不工,然子愿酬矣!子愿获酬,余悲可胜言哉!”由于女词人生前太穷,《陋轩词》未能印行,连原稿也不知下落。翌年,67岁的吴嘉纪也在悲痛和穷愁潦倒中离开了人间,他身后萧条,由挚友汪舟次、程云家为其料理丧事,汪舟次题写墓碑:“东淘布衣吴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后,由南通著名实业家张謇资助,树立了石牌坊,设了石桌、石凳等,张謇亲笔为牌坊撰写了对联: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风故国愁。

诗词推荐

忙忙终日暂谈玄,便听闺房恶骂传。郎婿已灰题柱志,亲闱曾教断机贤。

红紫竞芳丛,中蟠一古松。春风自来去,吹不劝苍龙。

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前驱风触鸣珂,过霜林、渐觉惊栖鸟。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行行又历孤村,楚天阔、望中未晓。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叹断梗难停,暮云渐杳。但黯黯魂消,寸肠凭谁表。恁驱驱、何时是了。又争似、

此响非俗响,心知是灵仙。不曾离耳里,高下如秋蝉。入夜声则厉,在昼声则微。神灵斥众恶,与我作风威。妙响无住时,昼夜常轮回。那是偶然事,上界特使来。何以辨灵应,事须得梯媒。自从灵响降,如有真人来。存念长在心,展转无停音。可怜清爽夜,静听秋蝉吟。

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

越橘如金丸,烂然已盈箧。谁传岭外信,尚带霜前叶。莫嫌道路远,得与樽俎接。主人无吝心,怀归予敢辄。

尘世崎岖天一握,俗子追奔蜗两角。先生宴坐心平夷,矮屋打头甘寂寞。手提老笔挟霜气,合上蓬山直延阁。高人乃亦主簿耳,往往胸中自丘壑。银钩宝唾俱人妙,令我见之生踊跃。日酣昨暮春睡浓,柳外叩门谁剥啄。一书自直十从事,况有骊珠光错落。风檐急转百回读,花草愁深颜色薄。

草碧明沙际,霜红试雨初。官船荡素桨,惊散一双鱼。

秋气入关河,匈奴久已和。琱弓聊可试,宝剑不须磨。草木将摇落,牛羊自寝讹。能知塞垣景,持以赠吾歌。

春前腊尾。问谁会开解,幽人心里。映竹精神,凌风标致,姑射昔闻今是。试妆竞看吹面,寄驿胜传缄纸。迥潇洒,更香来林表,枝横溪底。谁为。停征骑。评蕙品兰,俱恐非同里。天意深怜,花神偏巧,持为翦冰裁水。拟唤绿衣来舞,只许苍官相倚。醉眠稳,尽参横月落,留连行李。

远适庐陵郡,重江去不穷。全家片帆底,三月怒涛中。

绯袍金绶紫微臣,郡国如何借寇频。停鹢北堂还彩服,画熊南国又朱轮。晴逾梧岭随征雁,秋渡潇湘忆故人。自愧素餐淹岁月,羡君随处布阳春。

足谷医还验,占桑梦已灵。

昔在井田日,一民本非四。农隙或工商,其艉秘称士。是知桑禾间,可以寄书史。时非长桀耦,时得伊傅事。卒岁优游哉,吾道甚简易。

关外山河阔,城边卉木腓。露浓蝉始罢,风急燕犹飞。不雨云中薄,澄沙水自微。善哉吾祖叹,能此送将归。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州西灵隐山上有梦谢亭,即是杜明浦梦谢灵运之所,因名客儿也。苏小小本钱塘妓人也。]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献纳论思玉笋班,音因忠谠忤龙颜。一朝锦水连江水,万里何山与下山。道大可能忘济世,名高那得镇投闲。天教一似苏门下,先到筠阳却诏还。重入修门已有期,趣装聊此着征衣。帝思宣室名儒对,人喜玄都旧客归。高节不难全晚岁,亨途未必尽危机。愿公且为苍生起,莫向苕溪恋翠微。

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愁坐至月上,复闻南邻砧。

长年官食旅边州,当路知音不自由。荐墨虽圆人已寂,半轮斜月返新丘。

田园松菊自由身。鞍马老红尘。鹅鸭恼比邻。算未羡、凌烟写真。花时风雨,长年哀乐,白发为谁新。休唱渭城春。怕忆着、西州故人。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