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

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
高堂挂虚壁,爽气来不断。

作品评述

《秋山》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孤峰露苍骨,
疏木耸坚干。
高堂挂虚壁,
爽气来不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山景。孤峰高耸,苍翠的山体显露出来,仿佛是山脉的骨架。稀疏的树木挺立在坚硬的地面上。高堂的墙上悬挂着虚幻的壁画,清新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秋山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宁静。诗人以几个具象的形象勾勒出山峰和树木的形态,表达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坚强。孤峰的形象给人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凸显了山的高远和独立。苍骨一词使得山峰的形象更加鲜明,给人一种凝重和坚硬的感觉。疏木耸立的描述则突出了树木的孤立和坚挺,与孤峰相映成趣。高堂挂虚壁的描写展示了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虚壁的壁画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最后一句表达了爽气源源不断地流入,给人一种秋天清新宜人的感受。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秋山的景色,同时抓住了自然的力量和人文的温馨,给人以宁静和美好的感受。

作者介绍

文同(一○一八~一○七九),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初仕邛州军事判官。至和二年(一○五五)调静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年(一○五九)召试馆职。六年,出通判邛州。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改汉州。三年,迁知普州。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召知太常礼院。因议新法不合,四年,出知陵州,歷知兴元府、洋州。元丰元年(一○七八)改知湖州。二年,赴任途中卒于陈州,年六十二。文同除诗外尤以墨竹知名,画家称文湖州竹派。后人编有《丹渊集》四十卷,拾遗二卷,附范百禄所撰墓志及家诚之所撰年谱。《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文同诗二十卷,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毛晋汲古阁重刊明万历三十八年吴一标刻《陈眉公先生订正丹渊集》爲底本,参校明万历四十年蒲以怿刊《新刻石室先生丹渊集》(简称新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梁山舟校新刻本(简称梁校,藏南京图书馆),及近人傅增湘校汲古阁本(简称傅校,藏北京图书馆)。另辑录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苍烟屯不散,疋素横郊原。雨细不湿衣,著水始见痕,踌躇意自佳,未遽掩衡门。一一送归鸦,枫林犹未昏。念昔寿州归,绍兴初纪元,阖门过百口,一身今独存。不死实有命,送老三家村。躬耕幸得食,万事不足论。

人事一朝尽,荒芜三径休。始闻漳浦卧,奄作岱宗游。池水犹含墨,风云已落秋。今宵泉壑里,何处觅藏舟。

腊酒复腊雪,故人今越乡。所思谁把盏,端坐恨无航。兔苑旧游尽,龟台仙路长。未知邹孟子,何以奉梁王。

三十年前此布衣,鹿鸣西上虎符归。行时宾从过前寺,到处松杉长旧围。野老竞遮官道拜,沙鸥遥避隼旟飞。春风一宿琉璃地,自有泉声惬素机。

洛雾嵩云满眼春,仙郎清路拥双轮。却陪宾客趋东阁,已为阳秋得素臣。渊秘图书探汉旧,地交风雨访周人。岁时献寿严君府,谁见家庭玉树新。

年来聚首情何乐,今日匆匆又解携。千里故交惟藉酒,劝君更把手中卮。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谁结道人庐,前临博士湖。名非窜荒李,官是避秦庐。隐德虽无述,清风不可渝。严元有孙子,往往混樵渔。

雨霁风和日渐长,小园尊酒答年光。直令桃李能言语,何似多情睡海棠?

老去唯耽酒,春来不著家。去年来校晚,不见洛阳花。

津木始凋霜,溪梅已飘素。河山自殊方,景物宛如故。悠悠川陆行,日日年华度。迁客未停舟,江烟欲成暮。

初闻百梁村,拔自天池井。今知万松冈,一夕趋北岭。顾兹挟山威,何心罔知警。

花外小车时出游,有佳风月亦登楼。水晶宫与人间相,把乞先生未点头。

昨闻英断有烹封,泽畔累臣抱寸悰。巧智不如葵卫足,曲蟠谁与木为容。祠官失职惭虚蠹,野老无知祷象龙。欲上高楼瞻魏阙,乱山千叠暮云浓。

直须全五眼,私业无家产。天地也不知,莫怪渠侬懒。

栽松道者身先老,放下锄头好再来。八万四千关捩子,与公一个锁匙开。

心事已成空,春尽百花零落。谁见黄鹂百啭,索东君评泊。晓来枝上语绵蛮,应悔向来错。看则绿阴青子,却恓惶无托。

宁胡名号正当时,且有安栖得哺儿。胡草似人空好色,青青合为故阏氏。

自昔说离乱,经时足叹吁。何为来旷野,端是辱泥涂。相国跛男子,封侯裸丈夫。未须多感慨,事业出艰虞。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