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作品评述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歷城(今山东济南)人。钦宗靖康末中原沦陷,弃疾于青年时即率衆抗金。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投忠义军耿京部,爲掌书记。三十二年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授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时京部将张安国杀京降金,弃疾还海州,约忠义军人径趋金营,缚张安国以归,改差签判江阴军。孝宗干道四年(一一六八)通判建康府。歷知滁州,提点江西刑狱,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后于再知隆兴府任上因擅拨粮舟救荒,爲言者论罢。光宗绍熙二年(一一九一),起提点福建刑狱,迁知福州兼福建安抚,未几又爲言者论罢。宁宗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四年迁知镇江府,旋坐谬举落职。开禧三年召赴行在奏事,未受命卒。辛弃疾以词着称,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词》传世。诗集《稼轩集》已佚。清嘉庆间辛启泰辑有《稼轩集抄存》,近人邓广铭增辑爲《辛稼轩诗文抄存》。《宋史》卷四○一有传,近人陈思有《辛稼轩年谱》。 辛稼轩诗,以《辛稼轩诗文抄存》爲底本,酌校原材料出处。新辑集外诗编爲第二卷。

诗词推荐

祠宇嵯峨接宝坊,扁舟又系画桥傍。豉添满箸蓴丝紫,蜜渍堆盘粉饵香。团扇卖时春渐晚,夹衣换後日初长。故人零落今何在?空吊颓垣墨数行。

感伤

桑柘枝空叶作堆,斜阳更著角声催。云归玉笥茫茫去,水下兰亭曲曲来。稻垄受犁寒欲遍,渔船入市晚争回。貂裘破弊霜风冷,愁对青灯拨瓮醅。

感伤

携书携酒秋竹根,拂石读书横酒樽。只有梅花如我醉,一枝和雪亚前村。

感伤

去去来来,来来去去何时了。堪失笑。利名缠倒。衣换知多少。奉劝人人,早把元阳保。休虚耗。结成珍宝。得赴蓬莱岛。

感伤

鹦鹉湖流碧几湾,白龙湫水落陈山。游人秦小娘祠过,社鼓声边醉酒还。

感伤

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徙倚三层阁,摩挲七宝刀。庾郎年最少,青草妒春袍。

感伤

劝公休要恋迷津。华阳巾换皂罗巾。不为汩没尘中客,得做逍遥物外人。修道德,固精神。虎龙蟠绕啸吟频。汞铅自是成丹药,跨鹤腾云礼至

感伤

子猷犹爱竹,爱竹意已疏。著脚踏危机,肉相元未除。要识竹情性,顾我求其初。是中傥虚明,处处我与居。公侯胸中竹,不受富贵锄。平生对此君,意足不愿余。炎天憩斯亭,洒洒凉风诸。凉风不可招,招得还踌躇。悠然忽相会,我知还似渠。明朝有公事,此意当何如。

感伤

少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晚乃游斯山,秀杰非昔闻。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空岩鸡晨号,峭壁丹夜暾。巢居寄千仞,鸿荒想羲轩,风雨蜕玉骨,难以俗意论。丹梯不容蹑,修蔓亦畏扪,泝滩进小艇,媿惊白鹭群。学道虽恨晚,养气敢不勤!宦游非本志,寄谢鹤与猿。

感伤

夕望春风至,还经闰月迟。梅花丈人行,柳色少年时。爱酒常无伴,吟诗近得师。离骚变风雅,当效楚臣为。

感伤

屐齿遍庭深,时为拥鼻吟。微风引竹籁,斜月转花阴。静赏应难极,孤怀自不禁。苍然小池上,烟露达青岑。

感伤

鹦鹉惊人促下帘。碧纱如雾隔香奁。雪儿窥镜晚蛾纤。乌鹊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

感伤

闲坐闲行水际,自吟自啸云根。过尽春风秋月,无人共醉窊樽。

感伤

酒亦有何好,人今不肯忘。苟无愁可解,何必醉为乡。剩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直饶肌骨秀,正要画眉长。

感伤

灯前初见。冰玉玲珑惊眼眩。艳溢香繁。绝胜溪边月下看。铅华尽洗。只有檀唇红不退。倾坐精神。全似当时一个人。

感伤

一剑随孤影,风霜道路长。何人忽横笛,有客正思乡。古驿自芳草,空山又夕阳。啼猿莫添恨,今夜宿潇湘。

感伤

休文多病疏杯酌。被花恼得心情恶。碧树又惊秋。追欢怀旧游。与君聊一醉。醉倒花阴里。斜日下阑干。满身金屑寒。

感伤

玉人家,画楼珠箔临津。托微风、彩箫流怨,断肠马上曾闻。燕堂开、艳妆丛里,调琴思、认歌颦。麝蜡烟浓,玉莲漏短,更衣不待酒初醺。绣屏掩、枕鸳相就,香气渐暾暾。回廊影,疏钟淡月,几许销魂。翠钗分、银笺封泪,舞鞋从此生尘。住兰舟、载将离恨,转南浦、背西曛。记取明年

感伤

倾朝共羡宠光频,半岁迁腾作虎臣。戎旆暂停辞社树,里门先下敬乡人。横飞玉盏家山晓,远蹀金珂塞草春。自笑平生夸胆气,不离文字鬓毛新。

感伤

一枝寒玉倚横塘,和雪攀来袖亦香。插向胆瓶笼纸帐,长教梦绕月黄昏。

感伤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