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未冬至

尘劳终日谩区区,竟是乾坤一腐儒。
半世饱知荣与辱,新冬顿觉我为吾。
关防向后存心误,检点从前制行粗。
理欲从今罢研究,无工夫处是工夫。

作品评述

《癸未冬至》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林之奇。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冬至这一特殊的节日里的心境与感悟。

诗意:
这首诗以冬至这个节日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身从事学问和琐碎事务的疲惫感受以及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作者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和追求都有些浮躁和虚无,他开始意识到对于个人来说,应该更加珍惜时间,关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赏析:
诗的前两句“尘劳终日谩区区,竟是乾坤一腐儒”,点出了作者对自己日复一日的忙碌和琐事的不满,认为自己被这些事情束缚,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寻更高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半世饱知荣与辱,新冬顿觉我为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度过了大半生,经历了荣誉和耻辱,而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

接下来的两句“关防向后存心误,检点从前制行粗”,呼应了前两句的思考,作者认识到自己以往的行为可能带来了很多的错误和偏离,他决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检点自己,改变行事的粗糙方式。最后两句“理欲从今罢研究,无工夫处是工夫”,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深思。他认识到过于追求学问和研究可能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现在他想要停下这种追求,去寻找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中文译文:
尘劳终日谩区区,
竟是乾坤一腐儒。
半世饱知荣与辱,
新冬顿觉我为吾。
关防向后存心误,
检点从前制行粗。
理欲从今罢研究,
无工夫处是工夫。

译文:
平凡的日子充满了繁忙的琐事,
追求学问原是无用的杂务。
经历了人生半个世纪的荣辱,
在冬至这一刻我突然觉悟到自我。
不再将注意力放在以往的错误上,
反而要审视之前的粗糙行径。
从此不再追求学问研究的理念,
真正无工夫之处才是真正的工夫。

这首诗通过对作者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浮躁和虚无的思索,以及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作者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事物可能对个人的成长和全人发展产生阻碍,他希望能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内心真正追求的方向。这是一首反思与决心并存的诗词,对于当代的人们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诗词推荐

哭雪复吟雪,广文丁夫子。江南万里寒,曾未及如此。整顿气候谁,言从生灵始。无令恻隐者,哀哀不能已。

昔日寒檠曾万卷,暮年晓镜有千丝。人言晚节高初节,自喜新诗胜旧诗。

末涂一过马群空,老眼双瞻碣石鸿。固有江东兼渭北,其如明月与清风。一官羁绊吾堪老,万里嫖姚子未穷。寄语此时怀马祖,叩门何日许庞公。

一杯山茗雪花白,数片甘瓜碧玉香。但得心閒无个事,人生何地不清凉。

身如草木顺阴阳,附火重裘百日强。渐喜微和解凝烈,半酣起舞意仓忙。吾兄去我行三腊,千里今宵共一觞。世事只今人自解,苦寒须尽酒如汤。

一堂风月一床书,随分琴樽乐有余。试问乘轩遮道客,何如归去狎樵渔。

云碍虚檐日,风号老木秋。山城围晚翠,江槛俯寒流。世事悲苍狗,生涯付白鸥。烟尘犹在眼,浑欲不胜愁。

冬青花,不可折,南风吹凉积香雪。遥遥翠盖万年枝,上有凤巢下龙穴。君不见犬之年羊之月,霹雳一声天地裂。

春天润九野。卉木涣油油。红华纷晔晔。发秀曜中衢。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圉圉洋洋各自由。或行或舞或沉浮。观鱼未必知鱼乐,政恐清波照白头。休结纲,莫垂钩。机心一露使鱼愁。终知不是池中物,掉尾江湖汗漫游。

文章声价冠东曹,海上传闻复钓鳌。白帝云中须采药,夜郎月下得吹箫。古来直道犹三黜,今日忧时枉二毛。濯锦江头非泽畔,挥毫何用赋《离骚》。

偶然眠一觉,推枕起来惊。寂寞犹前日,荣华已隔生。

山色阴晴远更青,谁教睥睨枕岩扃。诗翁意欲移千步,安得朱符巨灵。

庭阴日日杜鹃啼,问我胡为未赋归。官况苦如梅豆小,人情轻似柳绵飞。三年独自知操纵,两耳从他说是非。瓜戍喜催新代者,獃衫应许换征衣。

凉风动行兴,含笑话临途。已得身名了,全忘客道孤。乡程过百越,帆影绕重湖。家在飞鸿外,音书可寄无。

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船窗帘卷萤火闹,沙渚露下苹花开。少年许国忽衰老,心折柁楼长笛哀。

客舍逢迎少,村居道路迷。雨晴知虎过,烟暝有雅啼。轻薄看诸子,辛勤愧老妻。人生真寄耳,巢燕亦添泥。

日日冲残热,相寻入乱蒿。闲中滋味远,诗里是非高。碧耸新生竹,红垂半熟桃。时难未可出,且欲淬豪曹。

昨日茱萸未苦香,今朝篱菊顿然黄。浮英泛蕊多多著,旧酒新醅细细尝。节里且追千载事,鬓边管得几茎霜。正冠落帽都儿态,自笑狂夫老不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