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吟三首

四十年来父子情,吁嗟今日任飘零。
虽惭负米供三釜,莫悔倾籯教一经。
饱水西江甘冷味,炷香南极祝高龄。
白云纵隔三千里,诗礼朝朝似过庭。

作品评述

《四十吟三首》是宋代刘黻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四十年来父子情,
吁嗟今日任飘零。
虽惭负米供三釜,
莫悔倾籯教一经。
饱水西江甘冷味,
炷香南极祝高龄。
白云纵隔三千里,
诗礼朝朝似过庭。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感慨和对父子情感的思考。四十年的光阴流转,父子之间的情感如今却被风雨所摧残。作者虽然感到惭愧,未能供养父亲丰厚的生活,却不后悔将自己的才华倾注在诗书之中。作者用饱食细思的心境感叹西江之水的清冷,用炷香祝福南极之地的长寿。白云遮挡,三千里的距离分隔开了父子之间的相处,但诗与礼仪却使他们在每一天都有如同面对面的交流。

赏析:
刘黻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将父子情感与时光流转相结合,展现出悲凉的意境。时光的流逝使父子之间的情感逐渐疏远,作者对此感到无奈和惋惜。然而,他并不后悔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诗书之中,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的付出。通过描述饱水西江的冷味和炷香祝福南极的高龄,作者在表达对父亲的祝福和思念。白云的遮隔虽然让父子之间相隔遥远,但诗与礼仪成为他们交流的桥梁,使彼此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延续。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父子情感和时光流逝的思考,通过寥寥数语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关爱亲情,并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中诗与礼仪的重视。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诗词推荐

缥缈千层外,萦纡一径通。飞甍明落日,巨栋挂斜虹。赏眺资公退,招邀得调同。九天开浩荡,万象入牢笼。水色连暗碧,云容借晚空。清乘庾公兴,快挹楚王风。弁侧金罍倒,楼昏画角终。明朝车马客,陟觉厌尘红。

八行黥墨笑金晖,今亦提兵上海涯。一介问安虽老略,感恩犹胜李申之。

寒炉耿夜长,辣肩得文句。将以一枝春,逢人无寄处。

登封事已遥,大碑摧风雨。灵坛久销秃,古木中梁柱。峰峦至此尽,苍石无寸土。俯视万仞高,悲辛但狂顾。

人物东南又一初,甲田气运恰相符。王通今日经重续,关朗当年筮不诬。

客中逢改岁,不解是何乡。时见悬门帖,春风动夜郎。

男儿未肯着渔蓑,且把屠龙一剑磨。宣室岂容无贾谊,词林尚可着廉颇。壮怀每被愁怀恼,官况宁如旅况多。我欲便归归未得,江南孤负采菱歌。

环丘类上帝,六变降天神。社燔礼云毕,伏术肃以陈。天颜瞻咫尺,王泽熙阳春。玉帛臻禹会,动植沾尧仁。

髯龙飞空去云急,雨翁蹋云挽龙入。猩啼鹤怨凝春愁,三十六峰黛鬟湿。紫阳照空天夜明,棲烟采玉唐宣平。碧桃自熟人自远,千秋月露含凄清。璜台十成架兰芷,花风吹楼蔓香起。青霓叩阍帝下游,挹头攀箕荐琼醴。南山北山朝暮青,云关岫幌开鳞鳞,众真胡为驾凌冥。寄言流星盍归只,

茂林脩竹碧谿头,梵宇深沈锁翠帱。从此崇山频企望,朝阳高处有松楸。

至乐山中,嘉木之樾。有人天游,风云为马,鸥鹭为舟。有诗客李发,字之曰清闲处士。而蜀有豪士王当,以为盖谢敷之流。其清也不登市井之陇,其闲也不齅王公之勾。傲睨万物,逍遥一丘。身与长松共老,名与北斗俱休。涪翁曰名之不称实也久矣,吾子何以是为哉。书潞则失涿,谓鹰则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未识埋轮路,重经倒马坡。赤霄开栈道,白日蔽云罗。古碛羊肠绕,飞泉鸟背过。张生铭剑阁,千古仰嵯峨。

夜来霜拂帘旌,淡云丽日开清晓。香貌金暖,冰壶玉嫩,佳辰寒早。橘绿橙黄,袖红裙翠,一堂欢笑。正梅妃月姊,雪肌粉面,争妆点、潇湘好。莫惜芳尊屡倒。拥群仙、醉游蓬岛。东床俊选,南溟归信,一时俱到。鬓影摇春,命书纡锦,子孙环绕。看他时归去,飞觞石涧,侍甘泉老。

龙塘畴昔擅云烟,破月重来倍爽然。浮玉北堂三万顷,扁舟西子二千年。青山识面争迎櫂,白鹭知心不避船。华发翛翛更何往,一茅终在此桥边。

千室暮山西,浮云与树齐。剖辞云落纸,拥吏雪成泥。野火芦千顷,河田水万畦。不知琴月夜,谁得听乌啼。

平生於二南,百过在芣莒。不知孰舞蹈,但觉乌可已。煌煌古人心,民与不死传。天和本发中,世味或食耳。全明凋靡后,未造放荡始。折杨纷皇荂,败素正堪紫。斯文吾衰久,安得力任鄙。天河傥可挽,举俗快一洗。不且尊杜黄,卿言尚予起。

树绕荒台叶满池,箫声一绝草虫悲。邻家犹学宫人髻,园客争偷御果枝。马埒蓬蒿藏狡兔,凤楼烟雨啸愁鸱。何郎独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

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

每同南郭先生到,今伴东牟太守来。自顾拙疏聊自乐,白云径里踏荒苔。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