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对梅花烛花二首

花与先生共岁寒,坐来不管漏声残。
移瓶更转横枝影,贴在窗扉作画看。

作品评述

《除夕对梅花烛花二首》是宋代诗人陈杰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与一枝梅花和烛光的对话,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诗词中,梅花和烛光成为作者的伴侣,共同度过岁月的寒冷。作者坐下来时,不再在意时间的流逝声音,只专注于梅花和烛光的存在。梅花的枝影在移动的花瓶中转换,映照在窗户上,形成一幅画卷,使作者更加沉浸其中。

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冬夜除夕,我与梅花烛光共度岁寒。坐下之后,我不再关注时间的流逝声,只专注于梅花和烛光的存在。梅花的枝影在移动的花瓶中转换,映照在窗户上,形成一幅绘画般的景象,令我陶醉其中。

这首诗以除夕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与梅花、烛光的亲密互动,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思考。梅花作为冬天的代表,象征着坚强和坚持,而烛光则象征着温暖和希望。作者通过与它们的对话,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珍视。

诗词中的花瓶和窗户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梅花和烛光的真实存在。梅花的枝影在花瓶中转换,映照在窗户上,创造了一种唯美的视觉效果。这种画面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梅花和烛光的生动与美丽,也引发了对自然、艺术和生命的深度思考。

总而言之,《除夕对梅花烛花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通过与梅花和烛光的互动,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岁月流转和生命的感悟,以及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度欣赏。这首诗词给人以温暖、安宁和美好的感受,引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作者介绍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歷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隠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事体一番新,才新又却陈。新陈非利物,义理不由人。岁月体惊晚,莺花续报春。余樽幸无恙,宜唱鹧鸪频。

石窦泠泠注竹谿,谿光浮动软琉璃。幽人爱玩不忍去,觅句坐惊红日西。

来时风,去时雨,萧萧飒飒春江浦。欹欹侧侧海门帆,轧轧哑哑洞庭橹。

故老相傅白泽湖,旌阳一濯洁难污。只今尚见荷花在,未识神仙更有无。

正何须、阳关肠断,吴姬苦劝人酒。中年怀抱萦萦处,看取伴烟和柳。柳摇首。笑飞到家山,已是酴醿后。留连话旧。同溪上儿童,颇曾见我,有此故人否。相逢地,还忆今宵三韭本语,谓廿七也。青山只了迎候。东风自送归帆去,吹得乱红沾袖。暮云皱。听杜宇高高,啼向无何有。江花垂

东君著力为渠裁,妙绝真姿不受埃。嗟我一观如梦幻,倚栏非为爱花来。

一曲青山映小池。绿荷阴尽雨离披。何人解识秋堪美,莫为悲秋浪赋诗。携浊酒,绕东篱。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梁范坚常谓欣成惜败者,物之情。秋为万物成功之时,宋玉作悲秋,非是。乃作美秋赋云。

旅梦醒啼鸟,晴窗日欲斜。还将多病眼,闲看续开花。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片孤帆无四邻,北风吹过五湖滨。相看尽是江南客,独有君为岭外人。

初心本欲践臣邻,帝里司回斗柄春。今日得居天柱下,不忧先有夜行人。

太宫尔肃,烈祖巍巍。上炳淳耀,下流德晖。诒谋燕翼,奄宅邦识。子孙千亿,历数同归。

低牖仅障风,深炉宿火红。忘怀荣辱外,无事寂寥中。陨叶鸣寒瓦,飞霜皎夜空。宵分未投宿,饥苦北来鸿。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将军忠勇贯家声,独擅长江十万兵。早誓中流夸击楫,料公犹小舫斋名。

仙人在世间,招之还可来。何用三韩外,楼船言蓬莱。飒然精爽合,偕入东华台。怖我以蛇虎,令我心死灰。叔卿忽见鄙,瑶池仍复回。已遣滈池璧,尚献新垣杯。金棺不炼骨,空令后人猜。君不见易招天上三天母,难脱人间五性胎。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於赫我皇,建中立极。动以武功,静以文德。昭事上帝,欢心万国。大报严禋,四海述职。

至交类萍梗,离合宁前知。相思梅花发,岂待中郎吹。

一门伯仲知谁似,四海文章正数君。何事与予如旧识,由来于世两相闻。闲官各喜光阴剩,胜地空多物色分。忽复翩然从此去,便应变化上青云。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词语查询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